[1]楊杜:《企業成長論》,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1996年版,第229—236頁

[2]周三多:《戰略管理新思維》,南京大學出版社2002年版,第25期

[3]張林格:“三維空間企業成長模式的理論模型”,《南開經濟研究》,1998年第5期,第45—49頁

[4]陳佳貴:“關於企業生命周期與企業蛻變的探討”,《中國工業經濟》1995年第11期,第5—13頁

[5]單文、韓福榮:“三維空間企業生命周期模型”,《北方工業大學學報》,2002年第3期,第117—120頁

[6]李業:“企業生命周期的修正模型及思考”,《南方經濟》,2000年第2期,第47—50頁

[7]韓太祥:“企業成長理論綜述”,《經濟學動態》,2002年第5期,第82—86頁

[8]尹義省:《適度多角化——企業成長與業務重組》,三聯書店1999年第1期,第15—28頁

[9]伊查克·愛迪思著,趙睿等譯:《企業生命周期》,社會科學出版社1997年版,第10期

[10]楊杜:“企業什麼時候容易‘壞事’”,《企業管理》,2000年第10期

[11]田會,郭哲肖,田晶晶:“企業動力機製與企業自生力研究”,《煤炭企業管理》,2003年第7期

[12]張洪石、付玉秀:“創業企業家與傳統企業家的對比分析”,《商業研究》,2004年第11期

[13]李鍾文:《矽穀優勢——創新與創業精神的棲息地》,人民出版社2002年版,第107—111頁

[14]田會:“企業動力係統模型及其應用”,《煤炭經濟研究》,2004年第3期,第25—33頁

[15]張多中:“關於企業成長的動力與條件分析”,《首都經濟貿易大學學報》,2003年第6期

[16]韓太祥:“企業成長理論綜述”,《經濟學動態》,2002年第5期

[17]李華:“什麼是企業不竭的動力”,《經濟論壇》,2001年第2期

[18]陳清泰:“經濟全球化背景下的政府改革”,《管理世界》,2002年第1期

[19]原國內貿易部:《商業特許經營管理辦法(試行)》,1997年11月

[20]金占明:《戰略管理——超競爭環境下的選擇》,清華大學出版社1999年版,第51期

[21]項保華:《戰略管理——藝術與實務》,華夏出版社2001年版,第55期

[22]西蒙,H.A(1976):《管理行為》,北京經濟管理學院出版社1991年版,第55期

[23]上海證券交易所研究中心:《中國公司治理報告》,複旦大學出版社2003年,第76期

[24]許峰:“中國技術創新滯後的成因分析與對策思考”,《上海經濟研究》,1999年第9期,第34—37頁

[25]科斯:《財產權利與製度變遷》,上海三聯書店1994年,第11期

[26]王重鳴:《管理心理學》,人民教育出版社2000年版

[27]劉冀生:《企業管理戰略(第二版)》,清華大學出版社2004年,第54期

[28]王利明:“價值鏈管理與戰略聯盟”,《山西財經大學學報》,2001年第6期

[29]高哈特、凱利:《企業蛻變》,經濟管理出版社1998年版

[30]鄭子雲、司徒永富:《企業風險管理》,商務印書館2002年版,第149—153頁

[31]彼得·聖吉:《第五項修煉——學習型組織的藝術與務實》,上海三聯書店1998年版

[32]藤芳誠一:《蛻變的經營:管理的基礎認識》,財經管理研究社1982年版

[33]Barringer B.R.,Harrison J.S.Walking a tightrope:creating value through interorganizational relationships.Journal of Management,2000,26(3):367-404.

[34]Ranjay Gulati.Alliance and networks.Strategic Management Journal.1998,(19)4:293-3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