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一章 企業會計準則總論(1)(1 / 3)

企業會計準則,又稱企業會計標準,是會計核算工作的基本規範,它對會計核算的原則和會計核算業務的處理方法做出規定,為會計製度的製定提供依據。本章將主要介紹企業會計準則的製定背景、製定過程、製定機構,會計準則的結構、會計假設和會計原則、會計要素。

第一節 企業會計準則的製定背景

企業會計準則是企業進行會計核算工作的規範。建國以來,我國根據計劃經濟的要求,製定了一係列分所有製、分部門的行業會計製度,作為企業會計核算行為的依據。其中,部分地體現了某些類似會計準則的會計處理要求,而沒有製定單獨成文的會計準則。但是,隨著經濟體製改革的不斷深入和對外開放政策的貫徹實施,這些行業會計製度已不能完全適應經濟管理的需要,迫切需要對其進行重大改革,製定企業會計準則,逐步建立以企業會計準則統馭行業會計製度的會計模式。從1992年下半年起,我國在企業財務會計方麵進行了重大改革,相繼發布了《企業會計準則》、《企業財務通則》以及十三個行業的財務會計製度,並自1993年7月1日起開始實施。這些會計核算製度的改革,實現了會計核算模式的轉換和國際化,為建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製、促進經濟發展,為深化財稅改革、建立規範的財政管理體製和運行機製,進一步擴大對外開放做出了重大貢獻。

一、製定企業會計準則是經濟發展的必然要求

經濟發展為一國發展之根本,古人謂之經濟學乃經世濟民之大學,其理甚明。其對會計的直接影響,主要體現在會計規則,尤其是企業會計準則的製定上。典型的例子之一便是衍生工具。衍生工具是一種金融工具,它具有以下特征:(1)其價值隨特定利率、證券價格、商品價格、彙率、價格或利率指數、信用等級或信用指數、類似變量的變動而變動;(2)不要求初始淨投資,或與對市場條件變動具有類似反應的其他類型合同相比,要求很少的淨投資;(3)在未來某一日期結算。衍生工具是一種很複雜的金融交易和投資手段,需要對利率、彙率等因素的變動做出預測,其主要目的不是用於資金借貸,而是進行投機或保值,即用於轉移資產價值波動所引起的價格風險。衍生工具具有“以小搏大”、“高風險與高收益並存”的特點,因而受到世界金融市場的普遍關注。近年來,由於未能對衍生金融市場予以有效的監管,致使發生了一係列的巨額虧損案,其中最為典型的就是英國老牌銀行——巴林銀行倒閉案。

從巴林銀行的倒閉來看,會計因未能及時披露衍生金融交易後潛在的巨大風險,負有一定的責任。但是,按照傳統的會計理論,諸如衍生金融工具這一類合約由於不符合會計要素的定義,無法在會計上進行確認和計量。基於此,包括國際會計準則委員會在內的各國會計界開始重視並著手研究衍生金融工具會計問題,並相繼發布了一係列的會計準則予以規範。例如,國際會計準則委員會先後發布了《國際會計準則第32號——金融工具:披露和列報》、《國際會計準則第39號——金融工具:確認和計量》;美國財務會計準則委員會也分別在其第105號、107號、115號、119號《財務會計準則公告》中對金融工具會計問題作了規定。雖然迄今為止還沒有完全解決衍生工具帶來的會計問題,但也充分體現了市場經濟發展對會計準則製定的重要影響。

具體到我國而言,1997年5月,一家上市公司停牌,這是我國第一例涉及上市公司的糾紛,股民反響很大。經查證,這家公司所有做假的地方,如假收入、假投資,都是在其關聯方之間做的。因此,關聯方關係及其之間的交易需要會計加以規範。於是,我國於1997年5月22日發布了《企業會計準則——關聯方關係及其交易的披露》,並於1997年1月1日起暫在上市公司施行。隨著市場經濟的發展,企業由原來的國家撥款改為向銀行貸款或從社會上直接融資,上市公司越來越多,企業的現金流量越來越成為包括投資者在內的會計信息使用者進行決策的重要依據。因此,為規範企業現金流量表的編製方法及其應提供的信息,我國於1998年3月20日製定發布了《企業會計準則——現金流量表》,並於1998年1月1日起在全國範圍內施行。此外,伴隨著證券市場的發展以及企業經營方式的多樣化,非貨幣性交易、債務重組、或有事項等新的經濟業務在企業,尤其是上市公司中已經出現,並且成為部分企業進行利潤操縱的重要手段。為規範其會計核算和相關信息的披露,提高會計信息質量,我國分別製定發布了《企業會計準則——非貨幣性交易》、《企業會計準則——債務重組》、《企業會計準則——或有事項》等相關準則進行規範。

二、經濟體製的變化,對會計核算提出了新的要求,需要製定《企業會計準則》

會計工作是與特定經濟體製密切聯係在一起的。有什麼樣的經濟體製和經濟運行機製,就需要有什麼樣的會計政策及與其相聯係的會計指標體係。當然,社會、文化、習俗、經濟發展水平等因素也會對會計產生重大影響,而經濟體製因素是最重要的。

在改革開放以前,我國政企不分,企業是政府的基層組織,是執行國家財政計劃的基層單位,企業完成國家計劃是主要的任務,很少具有財務決策自主權。在這種體製下,我國原有的會計核算模式也是直接與計劃經濟體製相適應的,其主要特征是:沒有獨立的會計政策,資產計價、收益確認基本上取決於國家計劃和財政政策。財政政策決定財務製度,財務製度決定會計確認和計量,所以會計僅僅是按照財務製度的規定進行賬務處理。這就是通常所說的“計劃決定財政,財政決定財務,財務決定會計”的運行機製。由於會計製度片麵服從國家計劃和財政財務政策,會計製度本身缺乏科學性,許多會計政策不能真實反映一個企業的財務狀況和經營成果,造成企業資產不實、虛盈實虧;按所有製和行業分別製定會計製度,影響了會計信息的可比性;會計核算指標體係也不能適應市場經濟條件下企業運行機製的要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