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了借鑒國外會計準則的經驗和國際慣例,提高我國會計準則製定質量,1992年2月26日至28日,財政部在深圳市召開了“會計準則國際研討會”,圍繞如何建立中國特色的會計準則、製定會計準則如何借鑒國際經驗等問題與中外會計專家、會計理論和會計實務工作者進行了廣泛的討論和交流。1992年3月至6月,為適應改革開放步伐的加快,財政部抓緊了會計準則的修改完善工作,並將《企業會計基本準則(送審稿)》作為“全國財政工作會議討論文件”,提交1992年7月份召開的全國財政工作會議討論征求意見。
二、發展階段:《企業會計準則》的發布實施
1992年11月30日,經國務院批準,財政部部長以第5號令的形式簽發了《企業會計準則》,並於1993年7月1日施行。它的發布實施,標誌著第一步改革目標已經於1993年完成。其主要成果是:
第一,明確了會計信息應當滿足政府部門以及社會各方麵的信息需要。例如,《企業會計準則》規定,會計信息應當符合國家宏觀經濟管理的要求,滿足有關各方了解企業財務狀況和經營成果的需要,滿足企業加強內部經營管理的需要。第一次強調了會計信息除了滿足國家外,還必須滿足投資者、債權人以及社會公眾的需要,體現了市場經濟條件下會計信息需求的多樣性和廣泛性。
第二,確立了國際通行的“資產=負債+所有者權益”這一會計平衡等式。在《企業會計準則》中,確定了資產、負債、所有者權益、收入、費用和利潤等會計要素概念,科學地反映了企業資源的規模、結構和質量以及企業的債權和債務,為建立現代企業製度、改革財稅和金融體製、合理界定企業產權、指導企業有效利用資源、保證企業資產的流動性提供了依據。
第三,重申或引入了相關性、權責發生製、配比、謹慎等會計原則。比如,強調了會計信息的可比性,基本統一了不同所有製、不同經營方式、不同行業的會計政策,體現了市場經濟條件下社會資源流動、在全社會範圍內合理評價企業財務狀況和經營成果對會計信息的需要;再如,引入了謹慎原則,要求企業合理估計可能發生的損失,提高企業防範經營風險的能力,保護投資者的利益。
第四,改革成本管理製度。采用製造成本法,將當期發生的管理費用和銷售費用直接計入當期損益,簡化了成本核算,真實反映了企業當期的財務狀況和經營成果。
《企業會計準則》的發布實施
《企業會計準則》的發布實施,在推進財務會計製度向市場經濟轉軌和與國際會計慣例協調方麵實現了重大突破,為建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製、促進經濟發展,為深化財稅改革、建立規範的財政管理體製和運行機製,進一步擴大對外開放做出了重大貢獻,對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發展起到了奠基作用。它的實施,就像扳動了經濟體製的“道岔”,一下子把企業經濟運行送入了市場經濟軌道,實現了企業經營機製的深層次轉換。
但是,《企業會計準則》的發布實施,隻是我國財務會計製度改革的第一步,從我國改革開放和社會主義市場經濟建設全局和全過程來看,我們必須實施會計準則改革的第二步戰略,即製定具體會計準則,建立與國際會計慣例相協調、體現中國國情和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發展特點的中國會計準則體係,完成會計準則建設的第二步目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