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節 企業會計準則的製定過程
一、起步階段
在建立和完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製的過程中,適應改革開放形勢的需要,改革現行會計製度,製定和實施會計準則,是會計改革的重要內容,也是我國財政經濟管理的有機組成部分。為此,財政部會計事務管理司於1988年開始草擬《會計改革綱要》,提出了研究和製定我國會計準則、改革現行會計核算製度的設想。此外,按照發展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要求,明確提出建立適應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特點、與國際會計慣例相協調的中國會計準則體係這一改革目標,並提出“兩步走”戰略。第一步,改革傳統的會計製度,製定基本會計準則,實現會計模式的轉換,即,從計劃經濟會計模式向市場經濟會計模式轉換;第二步,在總結“兩則兩製”實施情況的基礎上,建立起包括基本會計準則和具體會計準則在內的企業會計準則體係。
為了研究和製定我國的會計準則,財政部會計事務管理司於1988年10月31日成立了“會計準則組”,並召開會計準則組第一次會議,研究製定會計準則的有關準備工作。1989年3月8日,會計準則組發布了《關於擬定我國會計準則的初步設想(討論稿)》和《關於擬定我國會計準則需要研究討論的幾個主要問題(征求意見稿)》,向社會各界廣泛征求意見。《關於擬定我國會計準則的初步設想(討論稿)》主要有如下內容:(1)製定會計準則的必要性;(2)製定會計準則的指導思想;(3)會計準則的結構和內容;(4)組織領導;(5)工作程序和工作方法;(6)時間和步驟。《關於擬定我國會計準則需要研究討論的幾個主要問題(征求意見稿)》主要提出如下幾個問題:(1)關於名稱問題;(2)關於適用範圍問題;(3)關於會計準則應分為幾個層次的問題;(4)關於財務會計與財務稅收製度的關係問題;(5)關於財務會計與管理會計的問題;(6)關於會計準則與現行綜合性會計法規的關係;(7)關於與外國會計準則差異的問題;(8)關於電算化問題;(9)關於特殊情況下的會計問題;(10)關於示範會計製度的製訂權限和粗細程度問題;(11)關於內容與結構中的幾個主要問題;(12)關於由誰發布的問題;(13)關於步驟和時間的問題。同時,課題組成員又先後在部分省市進行調查研究,召開座談會,廣泛吸收專家、教授和會計實務工作者的意見,於1989年11月開始起草《中華人民共和國會計準則(草案)提綱》,並提交內部討論。
1987年,中國會計學會成立“會計基本理論與會計準則研究組”。該研究組於1989年1月舉辦了第一次會計準則專題研討會,就我國會計準則取得了以下幾點看法:(1)會計準則的研究很重要,它既是會計工作的基本依據,又是會計理論研究課題。目前,主要是研究會計準則,用它來統馭會計製度;(2)建立會計準則,既要借鑒國際上的通行作法,又要總結我國的經驗,建立具有中國特色的會計準則體係;(3)考慮到許多國家和國際會計組織的一貫作法,決定采用會計準則的提法;(4)改革的方向是,用會計準則逐步代替目前分行業的會計製度;(5)中國會計學會是一個學術團體,既沒有權力也沒有義務去製定有關會計準則,但是可以提出有關會計準則的研究報告或會計準則的推薦草案,供有關部門參考。
1990年4月,在多次征求意見、多次修改的基礎上,財政部會計事務管理司起草完成了《中華人民共和國會計準則(草案)提綱(討論稿)》,主要包括:總則、一般原則、資產、負債、所有者權益、收入、成本與費用、利潤和利潤分配、會計報告、附則,共十章的內容。1991年11月26日,財政部會計事務管理司又在反複征求意見的基礎上,發布了《企業會計準則第1號——基本準則(草案)》,並以財政部文件的形式印發各地各部門征求意見。與此同時,在1991年發布的《會計改革綱要(試行)》中,明確提出會計核算製度改革的目標是以《會計法》為依據,按照有計劃商品經濟的要求以及宏觀經濟管理的需要,製定統一的會計準則,以其作為統馭全國各行業和單位核算業務的基本規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