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有的企業產品能在市場上立於不敗之地,而有的企業產品就是占領不了市場?表麵上看是產品的價格或功能、外型、質量等問題,但實質上是企業文化建設問題,因為企業文化決定了企業的戰略思想和經營理念,進而決定了企業製造及銷售產品的思維方式。
要了解企業文化,先應當了解“什麼是企業”和“什麼是文化”。明白了“企業”和“文化”是什麼之後,自然就深知企業文化的概念與作用。
一、企業的定義
企業是指適應市場需要以獲取盈利,實行自主經營、自負盈虧,依法獨立享有民事權利並承擔民事責任的商品生產和經營組織。盈利是這一組織中所有人的共同目的,共同的盈利目的是企業創建和發展的原始動因。單一的盈利目的動因不能保證企業的長期生存和發展,必須形成共同的文化,才有可能實現企業的長期生存和發展。
企業存在的形式是多樣化的。按生產資料所有製性質劃分,可分為公有製企業和非公有製企業;按所屬行業劃分,可分為工業企業、商業企業、農業企業、IT企業、文化企業、現代服務企業等;按主要經營資源劃分,可分為勞動密集型企業、資金密集型企業、技術密集型企業、知識密集型企業和綜合型企業;按企業規模劃分,可分為大型企業、中型企業、小型企業和微型企業等。
二、文化的定義
“文化”(culture)一詞從拉丁文的“耕種”(cultura)引申而來,概言之,指經過人類耕作、培養、教育、學習而發展的各種事物和方式,是與大自然存在的事物相對而言的。1871年,英國的人類文化學家愛德華·泰勒首先對文化進行了界定:“文化是一個複雜的總體,包括知識、信仰、藝術、道德、法律、風俗,以及人類在社會裏所獲得的一切能力和習慣。”之後,眾多專家學者及研究機構提出了對“文化”的各種定義。《美國傳統詞典》對文化的定義是:“人類群體或民族世代相傳的行為模式、藝術、宗教信仰、群體組織和其他一切人類生產活動、思維活動的本質特征的總和”。威廉·A·哈維蘭對文化的定義是:文化是一係列規範和準則,當社會成員按照它行動時,所產生的行為應限於社會成員認為合理和可接受的變動範圍之中。
綜合前人對文化的界定,本書認為:文化是人類在長期生存與發展中,強勢群體為滿足精神或物質需要,在權力範圍內所形成、積累、創造的一係列指導其成員社會實踐活動並被認可與遵循的習俗、信仰、規範、準則等本質特征之總和,其核心是價值觀念,不同的價值觀念通過不同的可傳播符號產生不同的文化類型。
三、企業文化的定義
企業領導者為了解決現代企業管理中的“軟”問題,將在經營實踐中形成的曆史傳統、價值觀念、職業道德、精神風貌、行為習慣等企業的意識形態進行規範,於是就有了企業文化。
企業文化(Corporate Culture)也稱組織文化,是指企業在長期生產經營實踐中形成、積累、倡導的,被大多數員工所普遍認同,自覺信奉、遵循並付諸實踐的,帶有本企業特點的一係列企業價值理念(精神信仰)和行為方式及物質表現的總和。
企業文化的出發點和歸宿都是人。它強調在企業的經營管理活動中,要把信任人、尊重人、關心人、培養人,充分發揮人的積極性和創造性放在首位,從各個環節調動並合理配置有助於企業全麵發展的積極因素,通過優化企業員工的群眾意識來發揮它的導向、約束、凝聚、激勵等作用,促進企業提高整體素質,增強市場競爭能力。因此,企業文化體係一旦形成,必將對企業內部的方方麵麵,包括人和物、改革和管理、物質文明和精神文明建設產生積極的影響和推動作用。
四、企業文化的含義
企業文化是一種與民族文化、社區文化、政治文化、社會文化相對獨立而存在的經濟文化,反映的是企業經濟組織的價值觀念與目的要求,以及實現目標的行為規則及習慣,它由“精神層”、“製度層”、“行為層”和“物質層”等四個部分組成,是企業為生產經營管理而形成的觀念和行為及物質表現。企業文化的內涵具體包括價值理念、道德規範、行為準則、管理哲學、經營倫理、企業精神等因素,是一種以人為中心的企業經營管理理論,它強調管理中的軟要素,其核心是企業價值觀念。
五、企業文化的結構
企業文化結構是指企業文化係統內各要素之間的時空順序、主次地位與結合方式,具體包括企業文化的構成、形式、層次、內容、類型等的比例關係和位置關係。構成企業文化的主要要素有:企業環境、價值觀、英雄人物、典禮儀式、經營習俗、文化網絡等。而企業文化結構正是表明各個要素如何鏈接,以形成企業文化的整體模式,即企業的精神文化、製度文化、行為文化、物質文化等形態結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