屈原,名平,又自雲名正則,字靈均,戰國時期楚國人。中國文學史上第一位偉大的詩人。他的卓絕詩篇《離騷》、《九歌》、《九章》、《招魂》、《天問》等在中國文學史上占有極其重要的地位。
屈原和楚王本屬同宗。但屈原年輕時,家道已經中落,加上和楚王的親屬關係已經比較疏遠,因此起初屈原隻做了楚懷王的文化侍臣。
由於屈原才華橫溢,又有很好的口才,更重要的是他有理想、有遠見,十分關心天下大事,因此大約在公元前318年——也就是楚懷王十一年時,屈原由文學侍臣擢升為左司徒,從一個普通官吏躋身於楚國的高級領導階層,這一年屈原22歲。
屈原在外交上主張楚國應采取“合縱”的政策,即首先與齊國結成軍事聯盟,然後再聯合燕、韓、趙、魏四國,共同抗擊強秦。
楚懷王起初采納了屈原的建議。六國合縱雖然沒有在軍事上擊敗秦國,但給秦國很大的威懾,提高了楚國的地位。
在內政方麵,屈原主張彰明法度,舉賢授能,進行改革。屈原的改革,由於觸犯了舊貴族的利益,遭到了他們的強烈反對。
這些舊貴族以令尹子椒和上官大夫靳尚為首,聯合起來排擠打擊屈原,而在背後支持他們的,則是南後鄭袖。
這些人在外交上主張親秦,對屈原的合縱抗秦的政策早已不滿;同時他們看到屈原正在試圖修明法度,生怕損害自己的榮華富貴,因此紛紛向楚懷王說屈原的壞話。一向自以為是的楚懷王聽信讒言,很快就冷落了屈原,並在公元前313年將屈原降為三閭大夫。
屈原被楚懷王疏遠後,親秦派在楚國占了上風。公元前304年,楚秦訂立了黃棘之盟,後來還互為婚姻,顯然,楚國已完全投入秦國的懷抱。
在此過程中,屈原竭力反對棄齊聯秦的政策,但是他的進諫隻能使楚懷王更加厭惡和疏遠他。在這樣的情況下,屈原遭到了放逐,離開了楚都郢,被迫前往漢北(今湖北省鄖縣、襄樊一帶)。
在漢北,屈原完成了他的代表作之一《離騷》。《離騷》是長篇抒情詩,共373句,近2500字。詩中運用大量的比喻、神話,表現出積極的浪漫主義精神,對後世有深遠影響。
約在公元前297年,屈原返回郢都。
由於楚懷王被秦國設計軟禁,楚王室另立新君為頃襄王。新舊君主的交替並沒有改變屈原的命運。對於一心為國的屈原,頃襄王不僅不重用,反而將他再次逐出郢都,流放到江南。
這裏的江南包括今湖北省南部和湖南省北部一帶,當時大都是尚未開發的草莽之地,屈原在這裏過著貧病交加的生活,寫下了氣勢磅礴、構思奇特的長詩《天問》。
長年顛沛流離的放逐生活,使屈原的身體受到了極大的損害。最令屈原內心痛苦的是,楚王無道,國難臨頭,人民生活在水深火熱之中。
屈原雖然用詩歌激勵自己,鼓舞百姓,但是看不到改觀的可能,楚國的土地正一片片被侵占,而自己也無法返回都城。他時常在沅水旁徘徊,思考怎樣了結自己的餘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