俄國十月革命
20世紀初,俄國已經是一個帝國主義國家,但經濟發展仍較落後,存在著濃厚的封建農奴製殘餘。在對外關係方麵,俄國帝國主義既富於侵略性,又對西方帝國主義存在依賴性。因此,俄國社會的各種矛盾錯綜複雜地交織在一起。俄國也成為帝國主義各種矛盾的焦點,並已形成了用革命方法解決這些矛盾的現實社會力量。
俄國無產階級身受幾重壓迫,具有強烈的反抗性,是革命的領導階級。占全國人口多數的勞動農民是無產階級可靠的同盟軍。俄國無產階級有了自己的革命政黨--布爾什維克黨。這個黨以馬克思列寧主義為指導,積累了豐富的革命經驗。列寧通過分析資本主義經濟政治發展不平衡的規律,提出社會主義可能在少數甚至單獨一個資本主義國家首先獲得勝利的理論,鼓舞了俄國無產階級向資本主義展開進攻。
《四月提綱》:1917年3月(俄曆2月),俄國爆發第二次資產階級民主革命,推翻了沙皇專製製度,形成既有工人、士兵代表蘇維埃又有資產階級臨時政府2個政權並存的局麵。
1917年4月16日,列寧從國外回到彼得格勒。第二天,他作了《論無產階級在這次革命中的任務》的報告。報告的提綱公布在《真理報》上,這就是著名的《四月提綱》。
提綱給黨和無產階級規定了從資產階級民主革命向社會主義革命轉變的明確路線和方針策略。由於階級力量對比有利於無產階級,武器掌握在人民手中,列寧認為當時革命有可能和平發展。他提出“全部政權歸蘇維埃”的口號,目的是將地主和資產階級的代表驅逐出政權機天,結束2個政權並存的局麵,進而擴大和增加布爾什維克黨在蘇維埃中的影響,剝奪孟什維克和社會革命黨所竊取的權力,從而把蘇維埃變成無產階級專政的機關。在5月召開的布爾什維克黨第七次全國代表會議上,列寧的主張得到代表們的熱烈擁護。在《四月提綱》和黨的4月代表會議決議的基礎上,布爾什維克黨進行大量工作來爭取、教育和組織群眾,為新的革命做準備。
“7月事件”:1917年5月1日,臨時政府外交部長米留科夫向協約國發出照會,聲稱臨時政府“將充分遵守對我協約各國所承擔的義務”,“把世界戰爭進行到徹底勝利”。5月3日,照會公布,激起人民群眾憤怒。連續兩天,彼得格勒10萬工人和士兵舉行示威遊行,反對帝國主義戰爭,要求全部政權轉歸蘇維埃。
在群眾的壓力下,臨時政府被迫撤銷米留科夫等人的職務。接著,成立了一個有孟什維克和社會革命黨人參加的聯合政府。這次彼得格勒工人、士兵大示威意味著臨時政府危機的開始。
1917年7月1日,彼得格勒50萬群眾又掀起聲勢浩大的示威遊行。孟什維克和社會革命黨人本來企圖使這次示威在“信任臨時政府”的口號下進行,但結果絕大多數示威群眾打出的標語卻是“全部政權歸蘇維埃”、“打倒10個資本家部長”。
臨時政府不顧人民死活,於7月1日在西南前線發動對同盟國的大規模進攻,但這次軍事冒險遭到慘敗。消息傳到首都,群情激憤。7月16日,彼得格勒軍區第一機槍團率先集會決議,準備武裝起義。其他部分團隊和工人也準備行動。但布爾什維克黨考慮到武裝奪取政權的時機尚未成熟,決定引導群眾進行和平示威。
7月17日,首都50萬群眾舉行聲勢浩大的示威遊行,臨時政府悍然出動軍隊屠殺示威群眾。隨後又實行大逮捕,強行解除工人武裝,搗毀《真理報》編輯部和印刷廠,並下令通緝列寧。布爾什維克黨被迫重新轉入秘密狀態。
確定初步戰略方針:“7月事件”標誌著2個政權並存局麵的結束,政權完全集中到反革命的臨時政府手中,被孟什維克和社會革命黨人控製的蘇維埃成了臨時政府的附屬物,俄國革命和平發展的可能性消失了。從此,革命運動進入武裝奪取政權的新階段。
俄國國內政治形勢的急劇變化,要求布爾什維克黨製定新的方針和策略。1917年8月8~16日,布爾什維克黨在彼得格勒召開了第六次代表大會。列寧由於受到通緝未能出席,但被大會推舉為名譽主席,並在事實上領導了這次代表大會。大會對“7月事件”後的形勢和黨今後的方針進行了討論,確定了武裝起義的方針,決定用“政權轉歸無產階級和貧苦農民”的口號取代“全部政權歸蘇維埃”的口號。大會號召工人、農民和士兵站在布爾什維克黨的旗幟下,準備同資產階級進行決戰。
革命初步勝利:資產階級臨時政府為了尋求鞏固其單一政權的新支柱,並動員反革命力量徹底鎮壓革命,於8月25~28日在莫斯科召開“國務會議”,臨時政府總理克倫斯基宣稱要用“鐵和血”的手段確立秩序。
會議結束後,俄軍最高總司令科爾尼洛夫回到莫吉廖夫大本營積極策劃軍事政變,企圖建立軍事獨裁統治。他先令前線俄軍放棄裏加,為德軍進入彼得格勒敞開大門。隨後以保衛首都為借口,調哥薩克第三騎兵團和由高加索山民組成的“野蠻師”於9月7日向彼得格勒進軍,同時向克倫斯基政府發出最後通牒,要求政府辭職,把全部權力交給最高總司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