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29章 近代時期(2)(2 / 3)

20世紀20年代末,資本主義世界經濟危機(大蕭條)所帶來的動亂,使法西斯主義惡性發展。納粹黨迅速膨脹為德國第一大黨。

從1931年”九·一八“事變起,日本走上了戰爭和法西斯化的道路。在日本就以軍部為中心,從首先發動侵略戰爭著手,然後通過天皇製機構,自上而下的逐步法西斯化,以適應進一步擴大侵略戰爭。1926年,日本基本上建立起法西斯統治。1940年大政翼讚會的成立,標誌著法西斯主義體製的形成。

在世界上,1933年10月,法西斯運動遍及23個國家,半年後增至30個國家。法西斯主義是一種在特定曆史條件下形成的國際現象,它反對民主主義和自由主義,主張建立以超階級相標榜的集權主義統治,實行全麵統製和恐怖鎮壓;進行反壟斷資本的社會蠱惑宣傳,並極端仇視社會主義和無產階級革命;狂熱鼓吹民族沙文主義、奉行重分世界的戰爭政策。法西斯主義以中間階層為社會基礎,實質上代表了上層統治階級的利益。

小知識

反法西斯統一戰線

在全世界受到法西斯侵略和戰爭威脅的情況下,為了更好地領導人民進行反法西斯鬥爭,1935年,共產國際在莫斯科召開了第七次代表大會。共產國際領導人季米特洛夫在會上作了重要報告,號召在工人階級實現團結的基礎上,建立一個包括工人、農民、小資產階級和知識分子在內的反法西斯統一戰線。

七大決議上說:“努力爭取在無產階級領導下,聯合勞苦農民、城市小資產階級和各被壓迫民族的勞動群眾的鬥爭時,共產黨人必須謀求在無產階級統一戰線的基礎上建立一個廣泛的反法西斯人民陣線”。大會還決定,為了適應各國反法西斯鬥爭的具體需要,加強各國共產黨的自主性。共產國際“七大”提出的反法西斯鬥爭的政策和策略,指導了各國共產黨的活動,推動了世界人民的反法西斯鬥爭。

軸心國協定

法西斯國家從對外侵略中獲得了巨大的物力、人力資源,占據了許多戰略要地,實力大增。西方大國的縱容進一步暴露它們的軟弱,法西斯國家更加有恃無恐,世界局勢朝著擴大戰爭的方向發展。

在侵略擴張過程中,德國法西斯在歐洲的擴張、意大利法西斯在非洲的侵略活動、日本法西斯在亞洲的侵略,與英、法、美等西方大國的矛盾日益加劇。出於共同的利益需要,法西斯國家進一步勾結。

1936年,德意秘密簽訂了《德意議定書》,商定加強在對外侵略過程中的合作,形成了“柏林一羅馬軸心”。由於時機尚不成熟,法西斯國家不願意過早刺激西方大國,又都感到蘇聯和共產國際是它們進行侵略的巨大障礙,這樣,“反共”就成了結盟的最好招牌。在“柏林一羅馬軸心”形成後不久,德日簽署了《反共產國際協定》。

1937年,意大利也加入這一協定,德、意、日三國軸心正式形成。從此,法西斯國家互相支持,肆意擴大侵略戰爭,世界大戰迫在眉睫。

德國突襲波蘭

1939年9月1日,德軍集中58個師160萬人、6000門大炮、2000多輛坦克的強大兵力,對波蘭發動了“閃電戰”。波軍奮力抵抗,但陳舊的武器裝備和落後的戰術,根本無力對抗德軍的閃電戰。波軍節節敗退,國土大片淪陷。英法在對德國提出停止戰爭無效的情況下,被迫於9月3日對德宣戰,蘇聯趁德軍侵人波蘭之際,開始向西擴展疆域,建立了“東方戰線”。第二次世界大戰全麵爆發,宣告了英美綏靖政策的破產。

敦刻爾克大撤退

英法宣戰後,苦苦的等待德國進攻蘇聯,坐視德國對波蘭的進攻。1940年4月9日開始,德軍開始在西線大舉進攻北歐和西歐諸國,占領了丹麥、挪威、盧森堡、荷蘭和比利時等國。同時,德軍繞過法軍重兵設防的馬奇諾防線,侵入法國境內。

5月下旬,德軍前鋒直指英吉利海峽。被德軍追逼到法國敦刻爾克港附近的一塊三角地帶的40萬英、法、比軍隊,在英國空軍的掩護下,從5月26日晚到6月4日下午,實施緊急撤退。經過拚死奮戰,約有34萬人撤過了海峽,保存了有生力量。但武器裝備幾乎全部丟失。這就是曆史上有名的敦刻爾克大撤退。

不列顛之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