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燃機特別是柴油機發明以後,極大的促進了農業生產的發展。1910年拖拉機成批生產,促進了農用工作機的製造和應用,加速了農業機械化的進程。
壟斷的產生
第二次工業革命的最直接的經濟後果,便是社會生產力的巨大飛躍,促使資本主義生產迅猛發展。19世紀末--20世紀初,各主要資本主義國家的工農業生產都有了不同程度的發展。其中,美國和德國發展速度是十分驚人的。
科學技術迅速發展,推動了重工業的興起和企業規模的擴大,由於企業的規模擴大,要求的資本也越來越多,於是股份公司的集資經營方式開始得到廣泛的發展。隨著股份公司的發展,資本與生產迅速地集中了。資本主義的激烈競爭也加速了大資本吞噬小資本的進程。
生產的集中引起了壟斷組織的產生。所謂壟斷組織,一般是指資奉主義大企業間為了獨占生產和市場、以攫取高額利潤而聯合組成昀壟斷經濟同盟。壟斷組織有多種形式,生產同類商品的大企業,並通過簽訂關於產品價格、銷售市場、生產規模等協定建立的壟斷組織禰為”卡特爾“;同一生產部門的少數大企業通過簽訂統一銷售商品和采購原料的協定建立的壟斷組織稱為”辛迪加“;由若幹生產同類商品的大企業或產品有密切關係的大企業合並組成的壟斷組織稱為”托拉斯“;共同依賴某一大金融資本集團的不同經濟部門的大企業賠款的來源和由美英向德國提供貸款等。
道威斯計劃規定,德國於1924-1925年的賠款數額為10億金馬克,以後逐年增加,到1928-1929年增到25億金馬克;德國支付賠款的主要來源是稅收,一小部分為鐵路和工業企業的收益。道威斯計劃實行以後,法比從魯爾撤軍。魯爾危機和德國賠款問題暫獲解決。這一計劃的實施,實際上是協約國在賠款問題上對凡爾賽體係所做的一次較大的調整,將削弱德國的政策轉變為複興德國的政策。
1924~1929年,德國僅支付100多億金馬克的賠款,卻從英美獲得了200多億金馬克的貸款和投資。德國的經濟迅速恢複和發展,到1929年,重新成為歐洲的經濟大國,為它在政治上重新走進大國行列和進一步擺脫凡爾賽和約的束縛打下了基礎。後來還有一個修改道威斯計劃的楊格計劃,但是因為經濟危機,德國賠款計劃不了了之。
羅斯福新政
麵對日益嚴峻的經濟危機,胡佛政府仍然奉行自由放任的傳統經濟政策,無力扭轉經濟頹勢。人民的不滿情緒高漲,越來越多的人希望有一個強有力的政府,采取強有力的措施,迅速改善經濟狀況。民主黨候選人羅斯福以”新政“為競選口號,贏得了廣泛支持,1933年就任美國總統。
為了盡快擺脫困境,實現經濟複興,羅斯福政府對國家經濟全麵加強幹預,在金融、工業、農業和社會福利等各方麵大刀闊斧地推行了一係列改革措施,曆史上稱之為”羅斯福新政“。
羅斯福上台後,下令全國銀行進行整頓,淘汰喪失支付能力的小銀行,扶持實力雄厚的大銀行;政府對銀行存款進行擔保,逐步恢複了銀行信用。羅斯福政府還規定,國家在豐年收購農產品,歉收時出售農產品。同時,為減少農產量、穩定農產品價格,政府以優惠貸款補償農民的損失。
羅斯福新政是美國資產階級為了克服經濟危機,在維護資本主義製度的前提下作出的政策調整,不可能改變資本主義製度的本質,也就不能從根本上消除資本主義的經濟危機。
但是,它在很多方麵都產生了積極的作用。首先,一定程度上減輕了經濟危機對美國經濟的嚴重破壞,促進了社會生產力的恢複;其次,緩和了社會矛盾,遏製了美國的法西斯勢力,鞏固了資本主義統治;第三,國家對經濟加強幹預的政策,對美國以及許多資本主義國家經濟政策的發展產生了重要影響。
法西斯主義
法西斯主義最早來源於拉丁文Fascis,拉丁文原義是指”捆在一起的一束棍棒,中間插一柄斧頭,是古羅馬高官的權力標誌,象征著萬眾團結一致,服從一個意誌,一個權力“。
法西斯主義是資本主義世界陷入經濟困境的產物。政治、經濟和社會動蕩的加劇,處境惡化、不滿現狀的中間階層的情緒,以及政府尋求新的統治對策、準備重新劃分世界的戰爭的需要,促成了法西斯的產生和發展。
1919年,出現了最初的法西斯組織:德國工人黨、意大利”戰鬥法西斯“和日本的猶存社。1920年4月,德國工人黨改稱德國國家社會主義工人黨;1921年11月,意大利國家法西斯黨成立,1922年10月發動進軍羅馬的政變,在意大利建立了法西斯專政;1926年,意大利的法西斯體製開始形成。在日本,繼猶存社之後,也出現了民間法西斯團體和軍隊中的法西斯運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