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共“現在是處於公社失敗,工業倒閉,俄援不繼,災荒饑餓,空前未有的毀滅恐怖的當口;亦就是天災人禍,交相煎迫的當口”,“陷於全民的反饑餓、反控製、反鎮壓的大潮大浪之中”。
“中共部隊的效忠精神業已愈來愈糟,理由之一,是中共政權無法以較人民為多的食糧配合供應他們的部隊”。
大陸民眾“所遭受的迫害,已達到不可忍受的程度”,“大多數中國人民,均熱切盼望我反攻大陸,推翻中共政權”。
蔣介石完全是主觀臆斷。大陸發生饑荒不假,有的地方餓死了人也是事實。但蔣介石忽視了大陸人民的精神。因為大陸上上下下都在勒緊褲帶,同心同德,不但要抵抗災荒,而且咬緊牙關還蘇聯的債。蔣介石反攻大陸的叫囂,反而激起了大陸人民戰勝困難的熱情。連普通百姓聽說蔣介石“反攻大陸”,都是嗤之以鼻;隻有福建沿海一帶戰備稍緊。
第二,蔣介石企圖利用中蘇之間的意見分歧。蔣介石在回答記者提問時宣稱:
“這兩個共黨集團間的分裂,在赫魯曉夫或是毛澤東任何一人被清除之前,沒有彌縫的機會”。中共與蘇俄間“爭執激烈,如果中華民國軍隊反攻,蘇俄將不會援助中共。中共與蘇俄之間的分裂,已為中華民國光複大陸造成一適當機會”。
“今日世界反共形勢中最主要的一點,就是赫、毛鬥爭加劇以後,自由國家如何把握利用這一機勢的問題”。
第三,蔣介石還有他的老主意,就是在台海造勢,拖住美國。這一時期,美國人為了從台灣海峽脫身,重新考慮對華政策,企圖鬆動同中國大陸的關係。特別是肯尼迪入主白宮前後,曾發表言論稱,他堅信美國必須保衛台灣,但應劃一條清楚的防線。他一直認為金門、馬祖對防守台灣並非不可缺,美國防線應僅僅劃在台灣本島周圍。肯尼迪的主張,遭到了蔣介石與台“外交部”不點名的批評。肯尼迪上台後,雖然在改變對華政策方麵邁出的步子不大,但已令蔣介石憂心忡忡。他之所以在兩度“海峽危機”之後,第三次點起海峽戰火,其目的就是企圖通過台海局勢出現一定程度的緊張,牢牢拖住美國,同時借機試探一下美國對台“反攻大陸”的真實立場究竟如何;還可在政治上造成一定的聲勢,配合自身的經濟發展成就,引起國際上的矚目。
希斯曼聽著,無動於衷。
他提出了三個問題:
“第一,大陸的中國人是否會歡迎國民黨?即使他們反抗中共,是不是會歡迎過去已失掉民心的國民黨政權?何況國民黨已離開大陸13年了。第二,中國對中共不滿,固然是事實,但僅憑‘不滿’是不夠的;軍人對政府不滿,並不足以造成政府的垮台,何況是老百姓。古巴軍隊隻有百分之二十效忠卡斯特羅,這百分之二十卻足夠使卡斯特羅政權幾立不墜。民眾的不滿是否能衍發成抗暴起義,乃是最難預測的。第三,盡管國府列舉各種理由,美方仍認為‘證據不足’;美方確信國府反攻大陸的熱望隻是一廂情願的想法,台灣所提出的理由乃是建立在一堆‘假設’上麵。”
希斯曼的分析還算客觀。蔣經國無法接受,雙方各執己見。但美國人畢竟是客人。蔣經國願盡地主之誼,請希斯曼品嚐中國菜。有糖尿病在身的蔣經國不聽勸說,與客人劃起中國拳。剛剛學會此道的希斯曼連吃敗仗,被罰無數杯紹興酒。蔣經國總算在酒席上“反攻勝利”,盡興而歸。
周恩來讓王炳南探知美國的態度
中共領導人直接與美國人打交道的曆史已經沉寂多年。所以,當1959年3月的一天,毛澤東在武漢東湖邊上又會見了美國友人斯特朗時,異常興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