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49章 從此兵戎相見(5)(3 / 3)

在國民黨上次代表大會上,他因為怕受到譴責,甚至連反共的口號都沒敢提。”

斯諾在本子上迅速地記著。

“第二點要記住的是,如果抗日運動發展,蔣幾乎肯定會喪失其獨裁統治。”周恩來接著講,“他的軍隊既不像第五次‘圍剿’時那麼強,那麼集中,也不像那時那麼可靠了。一旦抗戰爆發,抗日力量將取得他的指揮權的一大部分。蔣心裏也明白,抗戰爆發的第一天,就標誌著他的獨裁統治的崩潰。”

“有何證據?”

“毋需列舉國民黨軍隊中哪些將領和部隊會首先發動反叛。不過,其最得力的指揮官之一的陳誠,對反共戰爭沒有什麼熱情則是眾所周知的。胡宗南更不熱心。

這兩人原都是黃埔軍校的左派學員,也是許多紅軍領導人從前的同誌。兩人都是愛國的,蔣不可能長期地依靠他們進行獨夫的反共戰爭。如果抗戰爆發,幾乎可以肯定他們倆會支持統一戰線。”

“蔣介石作為一個軍人您對他作何評價?”

“評價不那麼高。作為一個戰術家,他是個拙劣的外行。作為一個戰略家,也許好一些。”

周恩來開始詳細說明自己的觀點:作為一個戰術家,蔣介石采用拿破侖的方法。

拿破侖的戰術需要極大地依靠士兵的高昂士氣和戰鬥精神,依靠必勝的意誌。而蔣介石正是在這方麵老犯錯誤,他過於喜歡把自己想象成為一個帶領敢死隊的突擊英雄。他帶領一個團或一個師,也總是搞得一團糟。他老是集中部隊,企圖猛攻奪取陣地。1926年武漢戰役,在其他部隊失敗後,蔣介石率領一個師攻城,投入全部力量強攻敵防禦工事,結果全師覆沒。在南昌,蔣又重蹈覆轍。他不等增援部隊到達,就用他的第一師向這個被孫傳芳占據的城市發起突擊。孫傳芳後撤,讓蔣介石進入城區,然後反擊,把蔣軍逼入城牆和一條河之間的伏擊地帶,致使蔣軍大敗。蔣介石擁有第一、第二和第二十一師,但他隻用第一師。葉劍英當時指揮第二十一師。

蔣介石的愚蠢使他感到厭惡,不久就辭職而去。最近在山西戰役期間,蔣介石命令陳誠將軍派兩個師的兵力進攻和殲滅紅軍。陳還是個不錯的戰術家,因為怕遭伏擊,拒絕執行這一命令。我們截獲了陳致蔣的複電。我們倒是的確歡迎他們這樣集中兵力。去年12月,正是在這種進攻中,我們將張學良部6000人解除武裝。對南京來說,幸好蔣介石並不經常親臨前線指揮,周恩來誇張地詼諧地說了一句:“原因之一是他不會騎馬。”

“他不會騎馬?”斯諾聳聳肩膀,不太相信。

“我的意思是他騎得不好。”周恩來彎起手指理了理上唇的胡髭,語氣和緩下來:“不過蔣在戰略上要比戰術上強一些。他的政治嗅覺要比軍事嗅覺強,這就是他能爭取其他軍閥的原因。他常能相當老練地全麵策劃一次戰役。”

斯諾又問:“您認為南京最有才幹的野戰指揮官是誰?”

周恩來回答:“陳誠是個不錯的穩重而實幹的人,但沒有什麼出色的地方。胡宗南也許是蔣介石最有才幹的指揮官,他曾對紅軍進行過最有力的戰鬥。何應欽從前是個不錯的指揮官,但是1927年他因為遭到慘敗而嚇破了膽,銳氣大減,從此戰場上就一蹶不振了。”

“從軍事角度看,紅軍在江西第五次反‘圍剿’中失敗的主要原因是什麼?”

“有兩個重要因素致使蔣介石第一次取得勝利。第一,他采納了德國人的建議,在縱深構築堡壘群,步步為營,以短促突擊向前推進,最後以優勢兵力對紅軍實施有效的包圍。第二,我們未能在軍事上同國民黨十九路軍發動的福建起義相配合,沒有支持這支牽製蔣的重要力量。我們本來是可以成功地同福建起義部隊合作的,但由於聽從了李德和上海顧問團的建議,我們沒有這樣做,反而撤退,去攻打蔣介石集結在瑞金附近的部隊。這就使蔣介石得以從側翼包抄十九路軍而把它打垮……”

斯諾已經記得很累了,抖抖手腕,把記錄念給周恩來聽,糾正或澄清一些地方,去掉一些費解的字眼,修改定稿。看著那一大堆記錄,斯諾如獲至寶。

四個月之後,斯諾回到北平,正在整理上述談話記錄,突然接到周恩來捎來的信,要他不要引用這次談話。斯諾疑惑不解,他還不知道西安發生了重大事變,但也隻好服從,把記錄塞進皮箱。這部分材料一鎖鎖了20年,1957年,斯諾才重新整理在海外發表。而國內人看到中譯章節,則又過了28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