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1章 大元帥寄望後生(1)(1 / 3)

大元帥孫中山寄希望於黃埔新軍。蔣介石與毛澤東都為此事在上海忙碌過。毛澤東不曾料想,當年蔣介石這個孫中山的信徒,日後會走向革命的反麵;而蔣介石大概也沒有想到,毛澤東這一介書生,竟將他趕到一片孤島。

亂世為青年軍人提供舞台

孫中山賞識的年輕人,其中有個叫錢大鈞。後來他成了國民黨重要將領,因其貪財,有人將錢大鈞的“鈞”字改為“鉤”字,把錢大鈞諷之為“鉤大錢”。不過年少時,他倒也一腔熱血。他出生於江蘇省昆山縣的一個商人家庭。4歲時,因其父經營小商業破產,全家遷往蘇州。10歲時被其父送入英華學校學習,後轉學到新創立的初等小學堂。兩年後,他考入長洲高等小學,學習一直名列前茅,成為老師喜愛的學生。

15歲時父親去世,他隨二兄到上海。由於不願習商,又返回蘇州。兩年後,母親又去世,家境更加貧寒。在姐姐的資助下,他專心學問,兼誌武功。1909年,因成績優異而被保送江蘇陸軍小學,錄取為第四期學員。辛亥革命爆發後,江蘇陸小停辦,他即去上海參加學生軍,投身於反清鬥爭。當時上海革命黨人鈕永建在淞江軍政分府創辦了一所淞軍幹部學校,錢與蔡熙盛、薛煉等一起進入該校學習。半年後畢業,被派到弁目隊當班長。不久,江蘇陸小複學,他又回校重新就學,半年畢業,回淞軍任別動隊排長。孫中山“二次革命”時,江西的李烈鈞和南京的黃興出兵討伐袁世凱,錢大鈞隨淞江鈕永建組織的學生軍和敢死隊攻克上海郊區龍華,進而攻打上海製造局(現為江南造船廠)。失利後,退到吳淞、嘉定一帶,遂解散。他隻身赴滬,因袁世凱派兵追捕,隻好從上海潛回老家正儀鄉,在同村薑白苟的破屋內躲藏起來。第二天清早,兩人同去正儀,到一家姓周的小茶館借錢。這是一門遠親,加上窮,一時拿不出多少錢來。正在喝早茶的常客朱天化見此情景,慷慨解囊。錢大鈞得到朱的幫助,又去找鈕永建。1914年,被鈕介紹到日本。

這年2月,孫中山在日本東京神田區創辦了政法學校。初期隻設政治、經濟兩科,開學不久,學生已達300多人,乃於9月間增設法律專修科。此外設有日語專修科。與此同時,以黃興為主體設立的“浩然廬”於東京大森實施革命的軍事教育。這所學校設在當時的東京府荏原郡(現大田區)入新井村,由日本陸軍預備役騎兵上尉青柳勝敏主持,學生有79人。錢大鈞就是進的這所學校,蔣介石也曾在此就學。袁世凱唯恐其成為“暗殺學校”,通過外交關係再三向日本政府提出予以解散的要求。這年6月28日,有學生趙宇臣等在千葉警察署對麵的旅社鬆葉館製造炸彈,發生爆炸事故,浩然學社被日本政府於同年8月封閉。在這裏他認識了亡命日本的孫中山——至於蔣介石,他在上海攻打製造局時已有耳聞。蔣介石與何應欽都在陳其美手下共事,何應欽還是蔣介石在日本振武學堂的同窗。

孫中山籌備的中華革命黨,於7月8日在東京住地精養軒開成立大會。300多黨徒中有錢大鈞與蔣介石。當天到會的有205人,精養軒會場入口處門扉緊閉,門外站有兩人擔任稽察,戒備森嚴。凡到會者須經逐一檢查,胸前佩有徽章,才準進入會場。

“中華民國,將來要怎樣才能夠在世界上站得起來,必須和同誌諸君共同研究。”

孫中山講話的聲調不高,可臉上的莊嚴肅穆和輕輕揮動的手臂,卻強烈感染著與會者,他的演說在大廳裏發出嗡嗡的回聲,“然而,事又必須等待,不可一意追求,倘使徒知汲汲於迅立事功,則必然會失之於輕率;希望大家暫且隱忍,等待時機,決不可輕舉妄動。”

會後,孫中山將蔣介石、錢大鈞等年輕人留下。

回到寓所,蔣介石若有所思地對錢大鈞說:“你真幸運,一來就與孫先生談話。

我是21歲入黨的,直到27歲他才對我單獨召見。這是什麼道理?”蔣介石自問自答:“這是先生在了解我、砥礪我、培育我的德意……”

錢大鈞望著眼前這位新結識的朋友:他眼睛大而有神,反應靈敏,身體不很健康,學名蔣誌清。錢大鈞卻身材修長,一貫沉默寡言,顯出一種謙恭風度。他平時服裝整潔,注意軍人風紀。所以蔣介石很願意同他交往。

錢大鈞試探著問:“咱們結拜兄弟吧!”

“不行。”蔣介石埋下臉,緩緩解釋道,“若要結拜,我長你六歲,理應為兄。

為兄者一貧如洗,讓我拿什麼納你為弟呢。”

“君子之交淡如水,”錢大鈞不肯罷休,“隻要同心同德,日後有個照應,別無所求。”

蔣介石隻是笑了笑,還是不肯答應。其實在這之前,他已與陳其美、黃郛結拜過兄弟,還要與張群、戴季陶、張靜江、黃金榮等換帖子。但他的原則是拜老不拜少,拜大不拜小,拜小必是富,不富也有勢。他發跡以後與馮玉祥、李宗仁、張學良等拜把子,大都如此。當時錢大鈞官不過排長,而蔣介石跟隨滬軍都督、仁兄陳其美進進出出,佩戴的已是少將軍銜了。

蔣介石告訴錢大鈞,孫中山已派他去東北三省。“我在同誌中也還是晚輩,咱們雖不結拜也是兄弟,今後有事隻管找我。”臨分手時,蔣介石又寬慰了錢大鈞幾句。錢大鈞鬱鬱寡歡,扣著手套上的紐扣走了出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