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43章 廬山有了政治風景(3)(1 / 3)

按照國民黨章程,中央執行委員會全體會議每半年至少開一次,後又決定每三個月開一次。但自1926年5月二屆二中全會以來,三中全會一直未開。其原因,有戰爭的影響,但主要是蔣介石的阻撓。他先是挾持一部分中央委員在南昌另立中央,大搞分裂活動;當滯留南昌的中央委員也同意定都武漢、陸續起程赴漢就職時,他又擅自將召開二屆三中全會的日期無限期地推遲,並繼續阻撓在贛的中央委員赴漢。

1927年2月22日,國民黨中央開會否決了蔣介石推遲開會的主張,通過了共產黨人於樹德的提議,於3月1日以前召開三中全會。為了催請少數留贛的中央委員來武漢,國民黨中央特派陳銘樞、謝晉於2月24日攜《全體會議提案大綱》赴南昌。

由於大勢所趨,人心歸漢,蔣介石再也無法刁難他人成行,但又提出全體會議改在3月12日召開。在送別譚延等人的宴會上,蔣介石揩揩嘴巴,看了看像永遠在輪椅上的張靜江,然後若有所思地對譚延皺著眉頭說:“他們能等我,等到3月12日開全會,就相信他們有誠意;假使提前舉行,則虛偽可知。”他知道武漢方麵已把會議的最後期限定在3月10日。

3月7日下午3時半,除蔣介石、張靜江和軍事將領朱培德三人外,譚延、何香凝、李烈鈞、丁惟芬、陳果夫等五人到達武漢。下午6時,國民黨二屆三中全會在漢口南洋大樓舉行預備會。惲代英、鄧演達都來了。

譚延直搓手心,照蔣介石的吩咐說道:“蔣介石、朱培德二同誌純粹因處理軍務,未能趕來,我提議延至12日開會。”

會場頓時騷動起來。

彭澤民首先發言:“3月7日開會,都報告各黨部並在報紙上發表,人人皆知今日開會,如等南昌同誌全來,則遷延又不開會,實屬錯誤。現在口號打倒獨裁,打倒個人專政,因蔣介石不能來而延期開會,豈不犯了個人獨裁之嫌嗎?”

吳玉章接著說:“不能專等一二人來才開會。革命是共同的革命,不能由一二人的意思來指揮。今日到會人數既達足數,就應開會。”

“會議已宣布延期兩次了,”惲代英激昂慷慨地說,“今日開會,也是眾見眾聞。

因有同誌未來而延期,已經是尊重蔣介石的意見了,如果再推遲,則在報上發表也不好說,大家都感覺黨權有提高之必要,怎能為等人而改期……”

譚延是個老於世故的人,連忙辯解:“先聲明非等人,未來之前,武漢曾有人電告,謂此間決定南昌同誌不到會亦開會,如能等候蔣、朱到來,則他人無從挑撥矣!”

惲代英透過繚繞的煙草的霧氣,打量一下左右兩邊的麵孔,說:“譚同誌所謂挑撥,這話太奇怪!如說不容納,則召集開會時,何必打電報登報紙?蔣同誌起先不是因為軍事而不來,即使他不來,朱也可來嘛。”

惲代英坐了下來,盡管說了這些話,怒氣還是沒有消除。他看見鄧演達嘴角旁的淡淡的笑容。

徐謙試圖調和:“提案需要討論一致嘛,譚同誌的意見也值得考慮。”

惲代英不肯退讓:“提案可在全體會議討論,其大綱南昌同誌亦都看過,何必再等。”

會議主席孫科提議表決是否再延期。

譚延反對:“到會委員不足半數,不能表決。”

吳玉章發言:“照黨章,候補執行委員可補正式委員,出席人數三分之一有表決權,即是正式十五人,候補即可補上五人。”

董必武也說:“根據聯席會議慣例,執行委員有十六人便可開會,今日有十六人,當然可以開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