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10章 《廣韻》姓氏來源與郡望音讀研究(1)(2 / 3)

大中祥符元年,《大宋重修廣韻》刊成,上舉八字全部標注姓氏義。據《廣韻》書前兩道牒敕,此書僅是校讎、勘正、增刪陸、王、孫等書而成。景德四年十一月十五日牒雲:

爰命討論,特加刊正,仍令摹印,用廣頒行……宜令崇文院雕印,送國子監,依九經書例施行。

真宗諭敕,僅雲“討論”“刊正”,不言編纂。討論、刊正何書,《集韻·韻例》雲:“隋陸法言、唐李舟、孫愐各加裒撰,以裨其闕。先帝(真宗)時令陳彭年、丘雍因法言舊說為刊益。”是即刊正、增益法言舊說。據《廣韻》書前所列,知以陸法言撰、長孫納言箋注本為底本,同時參考郭知玄、關亮、薛峋、王仁晌、祝尚丘、孫悃、嚴寶文、裴務齊、陳道固九家之著。以其同時引錄孫愐序文,可見刊正增益時對孫氏《唐韻》之重視。《玉海》卷四五曰:“景德四年十一月戊寅,崇文院上《校定切韻》五卷,依九經例頒行。”對照牒敕,是崇文院所上原係真宗敕命,完成後名《校定切韻》,僅依陸氏原名。真宗諭令崇文院雕印,然後依九經書例頒行。半年以後,雕印完成,真宗下諭,敕令改為《大宋重修廣韻》。《宋史·藝文誌》載有李舟《切韻》五卷,丘世隆《切韻搜隱》五卷,劉希古《切韻十玉》五卷,《廣韻》不將諸書開列書首,或未作為參考,故王應麟曰“諸家增字釋訓,並載卷中”,殆為事實。

三、宋初姓氏書之知見與存佚

《廣韻》集十家之收字、音切、訓釋為一書,而《王韻》《唐韻》所收姓氏仍如此之少,推知今《廣韻》中大量姓氏,乃陳彭年、丘雍等人在修訂時所增。修訂時所增,則其手邊必有一批姓氏書在。茲先從《唐韻》所涉之書談起。

《廣韻》引《姓苑》二百數十條。《隋誌》:“《姓苑》一卷,何氏撰。”何氏即南朝宋何承天。《兩唐誌》:“何承天《姓苑》十卷”,《崇文總目》同。《新唐書·柳衝傳》載柳芳曰:“應劭有《氏族》一篇,王符《潛夫論》亦有《姓氏》一篇,宋何承天有《姓苑》二篇。”以應、王之著論之,《姓苑》二篇即二卷。此唐代譜學專家柳芳所親見,似不至有誤。宋陳振孫於《姓苑》二卷下雲:“不著名氏。古有何承天《姓苑》。今此以‘李’為卷首,當是唐人所為。”陳氏所見二卷本已以“李”姓為首,是唐人據何氏書重編增補而題何氏名,由此知唐初魏徵著《隋誌》時所見一卷本乃何氏原本,開元後柳芳所見二篇若有何氏之名,亦當為唐人重編增補,已非原貌。《兩唐誌》之十卷本,更是唐人所增衍。《唐韻》所引《姓苑》不題著者,亦不著卷次,然多半已是唐人重編增補本,唯不知為二卷本抑或十卷本。《唐誌》取毋煲《古今書錄》著錄,毋書乃節錄《群書四部錄》而成,《四部錄》編成在開元九年,故天寶間孫愐所引應以十卷本可能性為大。《崇文總目》《宋誌》著錄“何承天《姓苑》十卷”,不見二卷本,是知陳彭年修訂時所援引者已是十卷本,故引錄頗夥。

《廣韻》引賈執《英賢傳》五次。《隋誌》:“《姓氏英賢譜》一百卷,賈執撰。”《兩唐誌》同。《新唐書·柳衝傳》載柳芳曰:“河東賈弼譔《姓氏簿狀》……傳子匪之,匪之傳子希鏡,希鏡譔《姓氏要狀》十五篇,尤所諳究。希鏡傳子執,執更作《姓氏英賢》一百篇,又著《百家譜》,廣兩王所記。”賈氏係譜係世家。一百篇即一百卷。此書宋晁公武和陳振孫書已不見著錄,《崇文總目》《宋誌》亦無。《四庫提要》謂:“其書久佚,據李善《文選注》所引前列爵裏,後詳事跡,蓋以譜牒傳記合為一書者也。”姚振宗指《四庫全書》中所收宋章定《名賢氏族言行類稿》六十卷和明淩迪知《萬姓統譜》一百四十卷,“皆是書之流裔焉”。然《廣韻》所引,恐亦是轉錄《唐韻》而已。

《廣韻》引王僧孺《百家譜》三次。《隋誌》:“王僧孺《百家譜》三十卷,《百家譜集鈔》十五卷。”《兩唐誌》皆作“《百家譜》三十卷”。《梁書》本傳:“僧孺集十八州譜七百一十卷,《百家譜集》十五卷,《東南譜集抄》十卷。”六朝重門第,故譜學特盛,賈弼、僧孺殆其翹楚。據《南史·王僧孺傳》載:“[王]弘日對千客,不犯一人之諱;[劉]湛為選曹,始撰百家以助銓序。”可知乃是世係、名姓之譜牒。孫愐主要是取其姓氏,期間亦會參考其地望、官爵、名字等。此書《崇文總目》已不見載,故陳彭年、丘雍等修訂時恐未必能參考征引。

《廣韻》又引《姓譜》一次。“姓譜”一詞無專以為書名者,《隋誌》:“《洪州諸姓譜》九卷、《吉州諸姓譜》八卷、《江州諸姓譜》十一卷、《袁州諸姓譜》八卷。”又“《冀州姓族譜》二卷”,皆可簡稱“姓譜”。然《平桓》“葉”字下雲“出《姓譜》”,而《古今姓氏書辯證》卷八雲“出《姓苑》”,《姓觿》卷二雲“出《姓纂》”,故此處容有訛誤。

孫愐所征引之三種姓氏書,至陳、丘修訂《廣韻》時,賈、王二書已難覓見,何書雖存,已非原貌。《新唐誌》譜牒類所載有十七家三十九部一千六百十七卷,然歐公雲“安祿山之亂,尺簡不藏”,“黃巢之亂,存者蓋尠”,故宋初姓氏誌書遠遠少於開天間。如高士廉等《大唐氏族誌》一百卷、許敬宗等《姓氏譜》二百卷、《著姓略記》二十卷、路敬淳《衣冠譜》六十卷、柳衝《大唐姓族係錄》二百卷等重要專著,都蕩然無存。然就距景德四年(1007)最近之景祐元年(1034)前後王堯臣等所編《崇文總目》觀之,當時所存姓氏書大較可分兩類,一為家譜世譜式,一為姓氏專書和總譜式。前者如:《唐皇室維城錄》一卷、《天潢源派》一卷、《元和縣主譜》一卷、《皇孫郡王譜》一卷,此為帝皇及其裔孫宗譜;《國朝宰相甲族》一卷,此為韋述、王方慶等十四家宰相世譜,當為《新唐書·宰相世係表》所取資之對象;《蔣王惲家譜》一卷、《李用休家譜》一卷、《唐李文家譜》一卷、《竇氏家譜》一卷、《吳郡陸氏宗係譜》一卷等,皆當時仕宦望族家譜,但姓氏單一,用作韻書姓氏取資、參考之可能性很小。作為姓氏專著或總譜式之著作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