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白鶴王國——鄱陽湖
鄱陽湖位於江西省北部,長江南岸,因鄱陽山而得名。麵積約為2933 平方千米,是中國最大的淡水湖,並且有全球“白鶴王國”的美稱。該湖彙集贛江、修水、鄱江、信江、撫江等水流,經湖口注入長江,湖盆是由地殼陷落、不斷淤積而成的。它的南北長約173千米,東西寬約50~70千米,而北部狹窄僅515千米,形成南寬北狹的形狀,就猶如一隻巨大的寶葫蘆係在萬裏長江的腰帶上。在平水位(14?15米)時湖水麵積為3050平方千米,高水位(21米)時為3583平方千米,而低水位(12米)時僅500平方千米,以致形成了“夏秋一水連天,冬春荒灘無邊”的景象,導致數百萬畝灘地不能大量耕種,還容易滋生草灘釘螺,對農作物的生長構成威脅。
鄱陽湖通常以江西省的都昌和吳城間的鬆門山為界,分為南北(或東西)兩湖。鬆門山西北為北湖,也稱西鄱湖,湖麵狹窄,實際上是一條狹長通江港道。鬆門山東南為南湖,也稱東鄱湖,湖麵遼闊,是湖區的主體。鄱陽湖及其周圍的青山湖、象湖、軍山湖等數十個大小湖泊湖水溫暖,水草茂盛,非常有利於水生生物繁殖。鄱陽湖湖區盛產魚類,種類多達100餘種,以鯉魚為主。濱湖平原盛產水稻、黃麻、大豆、小麥,是江西省主要農業區。
鄱陽湖曆史文化悠久,曾以古戰場載入史冊。元末農民大起義時,朱元璋與陳友諒曾大戰於今天的鄱陽湖康山島水域,結果朱元璋大獲全勝,為其統一中國奠定了基礎,這就是曆史上有名的“鄱陽湖大戰”。
在古代,鄱陽湖有過許多稱謂,例如彭蠡湖、彭蠡澤、彭澤、彭湖、宮亭湖等。其中彭蠡,是很古的名字,在《漢書·地理誌》中有記載“豫章郡彭澤”。還有另一種說法是:“彭者大也,蠡者,瓠瓢也。”形容鄱陽湖猶如大瓢一樣。經過漫長的曆史演變過程,在地質、氣象、水文等長期作用下,彭蠡澤向南擴展,湖水越過鬆門山一直到達鄱陽縣附近,因而改名為鄱陽湖。其實,煙波浩渺、水域遼闊的鄱陽湖,並不是一開始就是現在這個樣子,它是經過漫長的曆史演變,在距今約1600年左右才形成了現代鄱陽湖的雛形。
鄱陽湖秀美的景色是最令人無法忘懷的,“落霞與孤騖齊飛,秋水共長天一色”,這一千古絕唱生動地描繪了鄱陽湖的無限美景。鄱陽湖處處充滿詩情畫意,猶如一個淡妝素抹的少女,含情脈脈地笑迎每一位光臨的遊客。
由於受暖濕東南季風的影響,鄱陽湖年降雨量平均約為1636 毫米,從而形成“澤國芳草碧,梅黃煙雨中”的濕潤季風型氣候,並因此而成為著名的魚米之鄉。這裏的環境和氣候條件均適合候鳥越冬,因此,在每年秋末冬初(10月),從俄羅斯西伯利亞、外蒙古、日本、朝鮮以及中國東北、西北等地,就會飛來成千上萬隻候鳥,直到翌年春(4月)才逐漸離去。如今,保護區內鳥類已達300多種,將近百萬隻,其中珍禽50多種,已是世界上最大的鳥類保護區。由於鄱陽湖水質未受汙染,且魚類豐富,所以成了各種越冬鳥類的天堂。鄱陽湖候鳥保護區位於鄱陽湖南麵的望湖亭附近,在保護區之東設有大湖池候鳥觀賞區,是專為旅遊愛好者開辟的。保護區內嚴禁捕獵,違者重處。還有一點尤其令人可喜,那就是在這裏發現了當代世界上最大的白鶴群,2002年越冬種群總數達4000隻以上,占全世界白鶴總數的95%以上。因此,鄱陽湖也就被稱為“白鶴王國”了。
此外,鄱陽湖還是國際重要濕地,是長江幹流重要的調蓄性湖泊,在中國長江流域中發揮著巨大的調蓄洪水和保護生物多樣性等特殊作用,是我國十大生態功能保護區之一,也是世界自然基金會劃定的全球重要生態區之一,對維係區域和國家生態安全具有重要作用。
人傑地靈
自古以來,鄱陽湖流域就是我國經濟較為發達的富裕地區,我國曆史上很多傑出人物如徐稚、陶淵明、林士弘、劉恕、洪適、江萬裏等曾在生活在這一湖區。
2.火山造的湖泊——鏡泊湖
鏡泊湖位於我國黑龍江省寧安市西南部,坐落在牡丹江的上遊,藏身於崇山峻嶺之中。鏡泊湖,史稱阿卜湖,也稱阿卜隆湖,後改稱為呼爾金海,唐玄宗開元元年(公元713年)稱忽汗海,明誌開始稱鏡泊湖,在清朝則被稱為畢爾騰湖。現如今,仍通稱鏡泊湖,意為清平如鏡。
鏡泊湖曆經五次火山爆發,是由於大量玄武岩熔流噴溢,把牡丹江攔腰截斷而形成的一個堰塞湖。鏡泊湖湖水平均深度約為40米,並且由南向北逐漸加深,最深處可達62米,湖身縱長約50千米,最寬處約9千米,最窄處枯水期也有300米。湖麵海拔約351米,總麵積約95平方千米,是我國麵積最大的熔岩堰塞湖,也是世界上少有的高山湖泊。該湖總共可分為北湖、中湖、南湖、上湖四個湖區。
鏡泊湖的大致走向是由西南——東北,湖形蜿蜒曲折,大體呈S型,湖中分布有許多大大小小的島嶼,猶如點綴在夜空中的點點繁星。天然無飾的鏡泊湖以它獨有的風姿聞名於世,是國家著名風景區和避暑勝地。這裏有著著名的湖中八大景,它們猶如八顆光彩照人的明珠鑲嵌在這碧波蕩漾的湖中。這八大景分別是:吊水樓瀑布、大孤山、小孤山、白石砬子、城牆砬子、珍珠門、道士山和老鴣砬子。其中吊水樓瀑布是最為有名的景觀,這個瀑布落差高達20米,寬達40餘米,水簾橫空,飛珠碎玉,景色十分壯觀。
如果你去遊覽鏡泊湖,切不可錯過吃一頓豐盛的魚餐。鏡泊湖水產豐富,盛產鯽魚,因此也稱“湖鯽”,這種魚體大肥胖,一條可達兩三斤,肉質細嫩、味道鮮美,可以用來烹製魚湯或紅燒,令人垂涎欲滴。過去鯽魚可是皇室的貢品,可見其味道真是異常鮮美。另外此地還產鼇花魚、湖鯉、紅尾、白鰱等40多種魚,因此如果你來到這裏嚐一嚐魚的鮮美味道是必不可少的。
風光秀麗的鏡泊湖宛如點綴在祖國北疆上的一顆璀璨奪目的明珠,它以樸素無華的自然美聞名於世,吸引著眾多的國內外遊人。
鏡泊湖傳說
據說,在很久以前牡丹江邊居住著一個美麗而善良的紅羅女。她有一件寶物——寶鏡。隻要人們有災難,她便會用寶鏡一照,便可消災避禍。不知是誰把這件事告訴了王母娘娘,遭來忌妒。有一天,王母派天神盜走此寶物。紅羅女得知這件事後,便來到天庭索取,兩人發生了爭執,寶鏡不知為何掉到了人間,於是就變成了今天的鏡泊湖。
3.高原上的明珠——青海湖
美麗富饒的青海湖又名庫庫諾爾、錯鄂博,古稱西海、鮮水和錯溫波等。庫庫諾爾蒙語的意思為“青色的海”。青海湖得名於北魏,因為該湖湖水清澈碧藍,湖麵寬廣猶如大海,所以起名青海湖。青海湖位於青海省東北部的青海湖盆地內,是窪地聚水而形成的湖泊,形似梨狀。湖麵水位約為3193 米,最大水深約為27米,湖麵麵積約4340平方千米,是我國第一大鹹水湖。
青海湖堪稱大自然的傑作。早在2億3千萬年以前,青藏高原還是一片浩瀚無際的海洋。後來因為劇烈的造山運動使得這片海洋逐漸隆起,於是便形成了世界屋脊。四周高山環繞構成了湖盆,攔截海水形成了大大小小的湖泊。青海湖就是被山脈堵塞而形成的一個巨大湖泊。可是當時的青海湖還不是現在這個樣子,它當時隻是一個外流湖,周圍有100多條河流注入其中,也有湖水從東麵注入黃河。但是後來青海湖東麵的日月山發生了強烈的隆起,攔截了青海湖的出口,這樣一來,向東流出的河流被迫向西流入青海湖,於是就形成了我國罕見的,自東向西流的倒淌河。自此以後,青海湖也變成了現在這樣一個隻入不出的內陸湖。
青海湖浩瀚縹緲,波瀾壯闊,就像鑲嵌在高山草原上的一盞巨大的翡翠玉盤,它是大自然賜予青藏高原的瑰麗珍寶,也是青海省名稱的由來和象征。湖中有鳥島、海心島、海西山島、沙島和三塊石5個島嶼。其中鳥島是我國八大鳥類保護區之首,島上鳥的種類有30餘種,數量達20餘萬隻;海西山島上的植被覆蓋度高達90%以上,是鸕鶿的繁殖場所;沙島是湖中砂壟突出水麵受風沙堆積形成的,表麵均由沙礫覆蓋,無植被覆蓋,是魚鷗的棲息繁殖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