品德,是你的商標
“道”是個會意字,由“首”和“走”構成,它告訴我們道德首先要力行(走)。能夠力行的人,才是有道德的人。
對一個身處職場的人,道德修養和能力提升是同等重要的事情,隻有這樣的人才是德才兼備的人,才是組織真正需要的人。
下麵是一位教營銷課的教授講給他學生的一個故事。
一個身體強壯的年輕人到伐木廠去應聘伐木工,老板看他身體壯實挺適合幹這個,就讓他留下來了。第二天這個人很早就起床,一天下來伐了20顆樹。老板誇獎他:“你真行,你是我們這裏一天伐木最多的人。”
第三天這個工人起的更早,但是一天下來伐了17顆樹,不過老板說:“17顆你也是最多的了。”第四天這個工人起得更早,結果到最後隻伐了15顆樹,老板說:“15顆你也是最多的。”
這個工人開始疑惑了:為什麼我每天伐樹的數量逐漸下降呢?老板就問:“你的斧頭磨了嗎?”這個工人這才恍然大悟,原來是因為斧子鈍了的緣故。
很多時候,我們就如同這位看法木頭的年輕人,並非我們不努力,而是我們缺乏工作的技巧。所以,這不是品德問題,而是能力有問題。在今天的職場上,品德是一個的商標,而能力則是我們生存的本錢。
我們再看下麵這個故事:
一台精密儀器出故障了,修理工找不出問題到底在哪兒,沒辦法,隻得請一位著名的工程師前來指點。
這位工程師在現場看了一會兒,隨手用粉筆在機器的某部位畫了個圓圈,表示問題就出在這裏。一試,問題果然出在那兒。
付報酬時,開出的賬單是1萬元,人們都認為要價太高了,因為他就隻畫了個圓圈!工程師笑了笑,在賬單上補充寫道:“畫圓圈1元,知道在哪裏畫圓圈9999元。”
知道什麼是過硬的本領了嗎?這就是!
這就是你高於別人,走到哪兒都受人尊崇的真正的本錢!
中國民間有句俗語叫:學得真本事,賣與“帝王家”。
蘇秦是戰國時代的風雲人物。在戰國角逐、合縱連橫的外交鬥爭中,他曾經大顯身手,先後遊說燕、齊、趙、韓、魏和楚各國,使之聯合起來以禦強秦。在東方各國合縱的強大聲勢下,秦國曾一度被迫歸還部分侵占韓、魏的土地,並取消帝號。史稱:“六國合縱而並力焉。蘇秦為縱約長,並相六國。”司馬遷在寫完蘇秦的事跡後,亦稱頌曰:“夫蘇秦起閭閻,連六國縱親,此其智有過人者。”
其實,蘇秦這樣一位顯赫一時的傑出外交家和學者,在其年輕時曾經遭遇過一段很是坎坷困難的境遇。蘇秦出外求學,四處遊說,但是不為人君所用,回到家裏窮困潦倒,受到全家人的譏諷挖苦,當時他的心緒是可想而知的!可貴的是,他並沒有就此灰心喪氣而沉淪下去。史載:“蘇秦聞之而慚,自傷,乃閉室不出,出其書遍觀之。”他還總結了過去讀書失敗、不得法的經驗教訓,史書還記載說:蘇秦為了研究《陰符》之謀,不僅“伏而讀之”,“簡練以為揣摩”,並且“讀書欲睡,引銀白刺其股,血流至踵。”其攻讀的刻苦程度,真是躍然於紙上。這便是蘇秦讀書“錐刺股”的來曆。
終於,蘇秦成為了縱橫家的大學者,口似懸河,才華橫溢,為後來遊說各國國君,稱縱約長、佩六國相印的事業奠定了基礎。
歸根到底,要想為自己找到一片用武之地,最根本的還是要練就過硬的一番真本領。所謂“藝不壓身”,隻有本領才是真正屬於自己而任何人也無法奪走的本錢。
許振超的事跡在百姓中引發了強烈反響,麵對一名普通的碼頭工人震撼世界的創造,很多人開始思索自己的路應該怎麼走。從許振超所在的那個不起眼的橋吊崗位上,我們悟出道理:練就一身真本領,就能挺起脊梁。
許振超絕不會想到,在他54歲的時候成了全國的名人。但他從一開始踏入青島港的門坎,便想到了“當不了科學家,就立誌做個能工巧匠”;許振超大概不會想到,青島港會發展得這麼快。但他從當了一名碼頭工人時就想到了,在空間不大的橋吊崗位上努力奮鬥,就能夠使自己成為國家的有用之才。他立誌崗位成才,在付出了艱辛的努力後,品嚐到了“梨子”的滋味。與許振超對比一下,那些抱怨崗位難有作為或怨天尤人的人,應該認真地反思一下了。
許振超的事跡告訴人們,做事先立誌,然後練就過硬的本領。無論你從事的是什麼工作,不管你所在崗位的條件是好與差,隻要你橫下心來,科學地找到自己的發展目標,堅持不懈地努力,就能在平凡的崗位上樹起“小人物”的大旗幟,牢牢地在崗位上站住腳,挺直脊梁響當當地走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