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3章 豐富的礦藏(1)(1 / 3)

貴重的硬通貨——金礦

金,在英文和梵文裏的意思是“照耀”,在拉丁文裏是“曙光”。天然產出的金礦有山金和砂金兩大類。每300噸地殼的石頭裏平均才有1克金。當1噸石頭裏含有3~5克金(相當於一隻普通金戒指)時,就有開采價值了。

黃金質軟,牙齒可以咬動,用手可以拗彎。1克純金可拉成長25公裏的絲。比蜘蛛絲還細的金絲,可在高級電子儀器、電子計算機裏作集成電路的導線。宇航員麵罩上的望玻璃鍍上一層薄金,能防止紫外線輻射的損傷。

金的化學性質相當穩定,即使深埋地下數千年的金器都不會壞。又由於黃金較貴重,在國際市場上作為硬通貨使用。

已知含金礦物有25種。其中主要的是以單質形式產出的自然金(古代叫生金),有的如麥麩片,有的像頭發絲。這種金礦開采後可以直接冶煉。另外,有許多眼睛看不見的“小不點”金粒,常寄生於黃鐵礦、毒砂、黃銅礦等“親戚”家中,叫做“伴生金”,它們要通過采掘、粉碎、分選、熔煉才能提取出來。

當山金和含金岩石裸露地表後,遭受長期風化剝蝕而崩解,金粒和砂、礫、岩塊一道被流水衝向低處,在水流速度緩慢處停積起來,成為砂金。

極細的粉金要88.5萬粒才能湊足一兩。看得見的叫明金,大小形狀如芝麻、麩片、綠豆。

那種幾公斤至幾十公斤的天然金塊俗稱“狗頭金”。

含有雜質的自然金,比水重15~18倍。淘金人利用重沉輕浮的原理,把含金的砂子拿到水裏去反複淘選。那些較輕的砂子經水一淘,逐漸簸出淘砂盤子,而金粒沉於盤底。

當今,世界產金大國要數南非、俄羅斯、美國、加拿大、澳大利亞和中國。我國除上海市外,各省、市、自治區都有金礦點。

人類自從開始采金以來,共生產了近11萬噸黃金。收存在私人手中和各國金庫裏的黃金約8萬多噸。美國紐約聯邦儲備銀行金庫是世界最大的金庫,在地下24米深處,儲備黃金1.2萬噸。

我國古人有觀色定金的經驗:“七青、八黃、九紫、十赤。”

世界上用K表示金的成色。12K是含金50%的合金,24K的純金含金99.99%,所以俗話說“金無足赤”。

金礦的姐妹——銀礦

在元素周期表裏,銀和金是同一族,在黃金飾物中往往摻有一定數量的白銀。在自然界裏,銀和金常以“姐妹礦”形式產出。當今礦物中的銀含量達10~15%時,叫銀金礦;銀含量超過金含量的礦物稱金銀礦。許多金礦既產金又產銀。

世界上的銀大部分產在銅、鉛、鐵、鎳的硫化物礦床中。江西德興縣銀山,是我國唐代唯一的大型銀礦。近年又在貴溪縣冷水坑發現一個特大型銀礦。這兩個礦床的銀都賦存於方鉛礦中,因此,古人把方鉛礦稱為“銀母”。

銀礦物有十多種。常見的有鉛灰色光輝銀礦(硫化銀)和發絲狀自然銀。古人稱自然銀為“生銀”,在銀坑中生銀狀如“老翁須”。銀呈金屬光澤,條痕銀白色,比同體積的水重10倍。

古老的變質岩中有銀礦,中生代和新生代(公元前六千萬年至今)的火山岩地區銀礦更多。

銀是傳熱、導熱的良好材料,多用於製造電子儀器和發電設備的零件。

蒙古族牧民常用銀碗盛馬奶,長久都不會變質。因為銀具有極強的殺菌能力,3克銀粉足以殺滅50噸水裏的細菌,而人畜喝了完全無害。

相傳古代皇宮貴族吃飯時定要用銀筷,因為他們認為銀遇毒會變黑,以此來驗證飯菜有否下毒。其實,我國的許多傳統菜,如鬆花蛋、臭豆腐中都含有少量的硫化氫氣體,也能使銀筷發黑,但並不毒。科學實驗證明,一般人較熟悉的劇毒物,如砒霜、氰化物、農藥、蛇毒等,都不與銀直接發生化學反應,所以說,銀沒有驗毒本領。但古代的砒霜確曾使銀器發黑,那是由於古人的煉砒(三氧化二砷)技術不高,提得不純,往往含硫,而銀和硫或硫化氫接觸,會生成黑色的硫化銀。

全世界每年用於攝影感光材料(電影膠卷、照相紙)的銀,約占白銀總消耗量的58%。1兩銀子製成的照相膠卷,可供拍攝2000張照片。

世界主要產銀國有墨西哥、秘魯、美國、加拿大、中國,年產都在千噸以上。墨西哥的銀產量久居世界之首。

1894年甲午海戰後,腐敗的清朝政賠償給日本侵略者兩萬萬兩白銀,折合6250噸,相當於六個大銀礦的總儲量,這裏浸透了我國勞動人民無數血汗!

貴族之家——鉑族金屬礦

平常,人們把黃金和白銀看作最貴重的東西。其實,鉑族金屬元素比金銀高貴得多。鉑族元素有六個成員:釕、銠、鈀、鋨、銥、鉑。

鉑族的代表是鉑,俗稱白金,曆史上曾經被人們當作廢物甚至危險低賤的東西。16~17世紀,西班牙人從南美洲發現這種不知名的白銀般的重金屬顆粒,把它運回西班牙,以比銀便宜得多的價格出售。一些奸狡之徒用它和金混在一起製造“金”手飾和偽金幣。國王獲悉後發布命令,把所有的鉑倒入大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