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4章 從生活中學習(1 / 1)

千萍

生活是一本真正的書,再偉大的作家也不敢說他的書比生活更加精彩、深刻。這本書可能需要你用盡一生去體味其中的奧妙,而每一個人的那一本書都是不同的。

作家狄更斯的父親是個酒鬼,嗜酒如命,揮霍無度,負債累累。狄更斯在他10歲那年就被迫進了負債者監獄,11歲他就承擔起了繁重的家務勞動。他曾經在皮鞋作坊當學徒,每天忙碌到很晚,而有時候還得餓肚子,並時常受到別人的欺負。然而,正是生活中所受的苦難,成為他以後作品中的靈感源泉。

15歲那年,狄更斯進入了倫敦一家律師事務所當實習生,經常出去送信,幾乎走遍了倫敦所有的街道。後來他學會了速記。從16歲開始,他當上了報館的采訪記者。這使得他有機會深入了解人情世態和社會的黑暗。他同時為好幾家報紙撰稿,業餘時間幾乎都是在圖書館裏度過的,而這段時間他也開始嚐試文學創作。

為了能創作出真實深刻的作品,狄更斯常常蹲在路邊,和衣衫襤褸的人攀談;常常跑去酒館,了解那些窮苦工人的生活。他甚至去監獄,同要被執行絞刑的犯人聊天。這一切的努力都成就了狄更斯作品的偉大和成功。

狄更斯很快就在文學創作上取得了成功,十多部長篇小說舉世矚目。而他的成功不單單在於其才華和寫作技巧,更為關鍵的是他的作品是那麼真實深刻,成為反映那個時代的一麵鏡子。置身世事,看到書本上看不到的,要比從書本上學別的東西更為重要。

我們常常說藝術來自於生活,又高於生活。我們閱讀的小說也好,課本也好,很大程度上都來源於生活。生活有時也是可以閱讀的,從生活這本書上所學到的,也許你會受用一輩子。

無論你的學習成績多麼優秀,那隻是書本上的東西。讀“有字之書”必須上正規大學,而讀“無字之書”則要進“社會大學”。善讀書,而不唯書,把“有字之書”與“無字之書”進行結合,這是獲取更多精神財富、成就大事的一條準則。

心靈寄語

無論用多麼華麗的辭藻和多麼淵博的知識,都無法描繪豐富多彩的生活。它遠比世上所有書中文字記載的豐富,因為每個人在讀它時都有不同的體會、不同的經曆、不同的結果,這就是我們不同的人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