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4章 無脊椎動物(2)(1 / 3)

在軟體動物中,雙神經綱是比較原始的,因為它的體製左右對稱、次生體腔比較發達,保留著原始的梯形雙神經係統。腹足綱是比較低等的類群,因為它具有類似環節動物的擔輪幼蟲或相似的麵盤幼蟲階段。瓣鰓綱動物最顯著的特征———呼吸係統的鰓是瓣狀鰓。以現生的河蚌為例,每一片瓣狀腮就是一個鰓瓣,它是由兩片腮小瓣構成,在外側的一片稱外鰓小瓣,在內側的一片稱內腮小瓣。每一腮小瓣由許多的鰓絲構成,在鰓絲表麵有纖毛,內部有血管,還有許多的小孔。在鰓小瓣之間的空隙有瓣間隔的橫膈膜分隔開,形成許多鰓水管。由於纖毛的擺動,水由進水管進入外套膜後,由入鰓小孔進入鰓水管,再上升到鰓上腔,最後經過出水管流出體外。在水流過鰓絲的過程中,鰓絲內的血液已完成氣體交換。這類動物具有兩個外套膜,因而有兩瓣外殼,它們的低等種類足的底部寬平,匍匐而行,發育過程也出現擔輪幼蟲,所以他們有可能與腹足類出自一個共同的祖先。頭足綱動物的身體結構高度發達,腦、眼及循環係統等都是軟體動物中最高級的,在地層中最早發現的軟體動物也是頭足動物,可能由於適應快速活動的社會方式,進化較快,向著特化的方向發展了。

軟體動物們的分類與結構特征

我國早在公元前2200多年前就有關於淡水育珠的曆史記載,廣西合浦充珠自古就很有名,采摘開始於漢代。淡水育珠的主角河蚌就是軟體動物的代表。軟體動物是無脊椎動物的一門,為動物界的第二大門,通稱“貝類”。該門動物共有10餘萬種,分布廣泛,從寒帶,溫帶到熱帶,從海洋到河川、湖泊,從平原到高山,到處可見。

本門動物可分為七綱,其中瓣鰓綱、腹足綱、頭足綱種類多,分布廣,藥用價值大。其他綱,即無板綱、多板綱、單板綱、掘足綱多為海產,現尚無藥用的記載。下麵重點敘述前三綱:

瓣鰓綱:本綱動物全是水生,大多數為海產,少數為淡水產。其身體側扁,左右對稱,有兩扇貝殼。頭部退化,無觸角及感官,故又稱無頭類。足部發達,呈斧頭狀,故又名斧頭類。鰓發達,呈瓣狀,因此而得名瓣鰓綱。本綱動物的神經係統較簡單,由腦側、髒、足三對神經節及其相連的神經索構成。心髒有一個心室和兩個心耳,腎一對,一端開口於圍心腔,另一端開口於外套腔。多數為雌雄異體,少數為雌雄同體。發育過程中,有擔輪幼蟲期和麵盤幼蟲期。

腹足綱:腹足綱是貝類中最大的一綱,約有8.8萬種,僅次於昆蟲綱,為動物界第二大綱。本綱動物的主要特征為頭部和足部左右對稱,但其內髒卻是左右不對稱,這是腹足綱有別於其他軟體動物的重要特征。內髒囊一般呈螺旋形,藏在螺旋形的貝殼內。一側的器官多退化,因此其鰓、心耳、腎髒大多隻剩下一側。本綱動物的頭部發達,有觸角、眼等感覺器官。神經節在咽上下集中,心髒有一個心室,一或兩個心耳。口腔內具齒舌。雌雄同體或異體。海洋、淡水和陸地均有分布。

頭足綱:本綱是軟體動物中最高等的類群,體左右對稱。貝殼多為內殼或退化,僅少數種類具外殼。頭部發達,有很完善的眼,足特化成口腕8~10條,圍於口周,故稱頭足類。外套膜肌肉發達,左右愈合成囊狀的外套腔。足的基部形成漏鬥,是外套腔與外界相通的孔口。頭部神經節集中成腦,有軟骨保護。心髒有兩個或四個心耳。多數種類在內髒腹側具墨囊。雌雄異體,直接發育。全為海產。

軟體動物的形態結構變異較大,但基本結構是相同的。身體柔軟,無體節,身體一般可分為頭、足、內髒囊、外套膜和貝殼五部分。頭部位於身體的前端。運動敏捷的種類,頭部分化明顯,其上生有眼、觸角等感覺器官,如田螺、蝸牛及烏賊等;行動遲緩的種類頭部不發達,如石鱉;穴居或固著生活的種類,頭部已消失,如蚌類、牡蠣等。足部通常位於身體的腹側,為運動器官,常因動物的生活方式不同而形態各異。有的足部發達呈葉狀、斧狀或柱狀,可爬行或掘泥沙;有的足部退化,失去了運動功能,如扇貝等;固著生活的種類,則無足,如牡蠣;有的足已特化成腕,生於頭部,為捕食器官,如烏賊和章魚等,稱為頭足;少數種類足的側部特化成片狀,可遊泳,稱為翼或鰭。囊為內髒器官所在部分,常位於足的背側。多數種類的內髒左右對稱,但有的扭曲成螺旋狀,失去了對稱形,如螺類。外套膜為身體背側皮膚褶向下伸展而成,常包裹整個內髒囊。外套膜與內髒囊之間形成的腔稱外套腔,腔內常有鰓、足以及肛門、腎孔、生殖孔等,開口位於外套腔。外套膜由內外兩層上皮構成,外層上皮的分泌物能形成貝殼,內層上皮細胞具纖毛,纖毛擺動,造成水流,使水循環於外套腔內,借以完成呼吸、排泄、攝食等。左右兩片套膜在後緣處常有一二處愈合,形成出水孔和入水孔。有的種類出入水孔延長成管狀,伸出殼外稱為出水管和入水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