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3章 無脊椎動物(1)(1 / 3)

無脊椎動物是背側沒有脊柱的動物。在體形上,小至原生動物,大至形體的烏賊,一般身體柔軟,無堅硬的能附著肌肉的內骨骼,但常用堅硬的外骨骼以附著肌肉及保護身體。除了沒有脊椎這一點外,無脊椎動物內部並沒有多少共同之處。其種類數占動物總種類數的95%,總量占現存動物的90%以上,分布於世界各地。如果一夜之間所有的脊椎動物從地球上消失了,世界仍會安然無恙,但如果消失的是無脊椎動物,整個陸地生態係統就會崩潰。

無脊椎動物的分類及發展曆史

無脊椎動物主要包括原生動物、海綿動物、腔腸動物、扁形動物、線形動物、環節動物、軟體動物、節肢動物、棘皮動物和原索動物等。

地球上無脊椎動物的出現至少早於脊椎動物一億年。大多數無脊椎動物化石見於古生代寒武紀,當時已有節肢動物三葉蟲及腕足動物。隨後古頭足類和古棘皮類動物得到發展。到古生代末期,古老類型的生物大規模絕滅。中生代還存在軟體動物的古老類型,到末期即逐漸絕滅,軟體動物現代屬、種大量出現,到新生代演化成現代類型眾多的無脊椎動物,而在古生代盛極一時的腕足動物至今隻殘存少數代表。無脊椎動物的種類非常龐雜,現存約一百餘萬種(脊椎動物約五萬種),已絕滅的種類則更多。它包括的門數因動物學的發展而不斷增加。對動物的各個方麵研究得愈加詳盡,人們對其彼此間親緣關係的認識也就愈加深入,因而各門的分類、地位常有更動。

無脊椎動物的分布與骨骼特征

無脊椎動物多數體小,但軟體動物門頭足綱大王烏賊屬的動物體長可達18米,腕長11米,體重約30噸。無脊椎動物多數水生,大部分海產,如有孔蟲、放射蟲、缽水母、珊瑚蟲、烏賊及棘皮動物等,全部為海產;部分種類生活於淡水,如水螅、一些螺類、蚌類及淡水蝦蟹等。蝸牛、鼠婦等則生活於潮濕的陸地。而蜘蛛、多足類、昆蟲則絕大多數是陸生動物。無脊椎動物大多自由生活。在水生的種類中,體小的營浮遊生活;身體具外殼的或在水底爬行(如蝦、蟹),或埋棲於水底泥沙中(如沙蠶蛤類),或固著在水中外物上(如藤壺、牡蠣等)。無脊椎動物也有不少寄生的種類,寄生於其他動物、植物體表或體內(如寄生原蟲、吸蟲、絛蟲、棘頭蟲等)。有些種類如蚓蛔蟲和豬蛔蟲等可給人們帶來危害。

無脊椎動物沒有脊椎動物那一根背側起支撐作用的脊柱和狹義的骨骼。廣義的骨骼包括外骨骼、內骨骼和水骨骼三種。而無脊椎動物擁有的正是外骨骼和水骨骼。外骨骼指的是甲殼等堅硬組織,如蝸牛的殼,螃蟹的外殼,昆蟲的角質層。內骨骼存在於脊椎動物、半脊椎動物、棘皮動物和多孔動物中,在內起支撐作用。水骨骼是動物體內受微壓的液體(扁形動物也不例外)和與之拮抗的肌肉,加上表皮及其附屬的角質層的總稱。大多數無脊椎動物都擁有水骨骼,它是無脊椎動物的主要骨骼形式。

無脊椎動物的係統組成

無脊椎動物是背側沒有脊柱的動物,它們是動物的原始形式。其種類數占動物總種類數的95%。分布於世界各地,現存約100餘萬種。包括棘皮動物、軟體動物、腔腸動物、節肢動物、海綿動物、線形動物等。

排泄係統:並不是所有無脊椎動物都有排泄器官的。例如扁形動物,它們靠位於下表皮向內伸出的表皮突起的排泄細胞完成排泄,而無脊椎動物常見的排泄器官則是原腎管和後腎管。

神經係統:無脊椎動物的神經係統沒有脊椎動物那麼複雜多樣。從最原始的神經細胞,到神經細胞集合成為神經節,到後來大腦的形成。其形式由彌散的神經網到有序的神經鏈,到中樞和梯狀神經係統的出現,經曆了一個由簡單到複雜的過程。感覺器官由刺胞動物的感覺棍(有視覺和重力覺),經過扁形動物頭部神經細胞群集形成的“眼”,到昆蟲的複眼和頭足動物,例如烏賊的眼(是由外胚層形成的),分辨率不斷上升。這更有利於動物逃避敵害和捕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