現在我們已進入了信息時代。近十多年來,西方國家相當流行的認識是,信息技術就是3G。計算機以及通信網絡所產生的信息必須通過控製技術才能對外界產生效應,這就是所謂的3G。但信息技術還必須包含信息的獲取技術,如識別、檢測、提取,也就是感測技術,再加入上述的3G,構成一個完整的體係。
感覺器官有獲取信息的功能,而感測技術則是感覺器官功能的延伸;傳導神經網絡有傳遞信息的功能,而通信技術是傳導神經網絡功能的延伸;思維器官的腦有處理信息的功能,而計算機技術則是思維器官功能的延伸;效應器官有轉化和利用信息的功能,而控製技術則是效應器官功能的延伸。於是,所謂信息技術的整體,它所延伸的正是人的智力功能。
在應用電子計算機的條件下,一部分腦力勞動得到了解放,一些複雜的或繁重的腦力勞動通過簡單地按電鈕進行操作來實現。人工智能愈發展,人的腦力勞動的解放程度就愈大,人對體外工具和科學技術的依賴性也愈大,而人的自然存在、狀態和器官的獨立性也就愈小。
(2)精神進化
15世紀下半葉,近代科學開始興起,與這一時期機械的發達相適應,分析型的思維方式居於主導地位。分析方法包括實驗、解剖和觀察,把自然界的細節從總的自然聯係中抽出來,分門別類地加以研究。這種撇開總體的聯係來考察實物和過程,在哲學上是形而上學的思維,但它在深入的、細節的考察方麵比古代哲學前進了一步。隨著科學技術的發展和生產實踐方式的改變,人的思維方式也在發生變化。與個體農民勞動和手工業勞動發展水平相適應的,是以狹隘的經驗,尤其是個人經驗為中心的思維方式。
科學技術的發展引起人的思想狀態的變化,這是人在精神方麵的進化。思維方式的演化是人的精神進化的重要內容。這種變化受科學技術發展的製約,且以科學技術的發展水平為基礎。
在哲學上,中國古代和希臘古代樸素的唯物主義哲學思想雖然強調對自然界整體性、統一性的認識,但這種認識是模糊的和籠統的,缺乏對這一整體各個細節的認識能力。在工業革命的條件下,以功利主義的思維為中心,一切隻顧眼前利益,走向各種極端,因而生態平衡受到工業的破壞。
19世紀上半葉,自然科學獲得了偉大的成就,特別是能量轉化定律、細胞的發現和進化論的提出,使人類對自然過程的相互聯係的認識有了很大提高。
20世紀中期,現代科學技術的成就為係統思想提供了定量方法和計算工具。在社會實踐活動的大型化、複雜化和普遍應用信息技術的條件下,空間距離縮短,時間效果增加,速度加快。與此相對應,人的思維方式也在發生變化,其特點是綜合性思維得到了重視,優先考慮整體、整體的統一性和係統性。
人的思維方式的進步和文化知識水平的提高,是人類思維和理智方麵進化的延續,也是現代人進化的一種標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