哈雷雖然去世了,但他的研究事業還在繼續,哈雷彗星開始向世人展示它的秘密。
1743年,一位名叫克雷洛的法國數學家根據哈雷的預言,運用萬有引力定律,進一步計算了遙遠的木星和土星對這顆彗星的引力效應。最後他得出結論,說該彗星屆時會在土星和木星的引力作用下,稍微偏離原來的軌道,這樣它回歸時出現的時間要遲於哈雷原先預測的時間:它很有可能是在1759年4月出現。
1759年3月,這顆人們期待已久的明亮的彗星終於如期而至。它比哈雷所預報的時間晚了一些。牛頓萬有引力定律的可靠性也再一次得到有力證明。後人為了紀念哈雷在彗星軌道計算方麵的偉大貢獻,就把這顆彗星以他的名字命名。
彗星的中心部分是彗核,呈固體狀,構成彗核的冰凍團塊、塵埃在彗星繞太陽運動時都有一部分物質會損失掉。因為在彗星高速行進中,從彗核蒸發出來的氣體、塵埃等被吹離彗核,進入到行星際空間。這樣一來,彗星總有一天也會“壽終正寢”。彗核中所有的塵埃、氣體一次次地蒸發,彗核的結構越來越鬆散,直到有一天它支離破碎,整個地被瓦解,彗星的生命也就終結了。
彗星的外觀很龐大,其實它徒有其表,它的密度極小,整個就是“虛空”的。據說1000億顆彗星的質量合起來才等於地球的質量,由此可見,它是多麼“輕”了。彗核瓦解崩潰後,一部分物質可能成為很小的小行星;另一部分物質變成流星群,遊蕩在太陽係中。觀測表明,地球上常見的流星雨現象和彗星有著十分密切的關係。由於彗星經常遊蕩在遠離太陽的太空中,太陽很少影響到它的活動,許多早期太陽係的信息都保留在它身上,因此彗星在研究天體演化方麵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
據史料記載,中國人最早觀測到哈雷彗星。中國有一部古書名叫《春秋》,裏麵清楚地記載著,魯文公十四年(即公元前613年),“秋七月,有星孛入於北鬥”,這裏的“星孛”就是指哈雷彗星。這是世界上關於哈雷彗星的第一次確切文字記載。中國的另一部史書——西漢的《淮南子》中也有對哈雷彗星的文字記載:“武王伐紂……彗星出,而授殷人其柄。”中國現代著名天文學家張鈺哲先生經過推算指出,自公元前240年起,中國的史書記載了每次哈雷彗星的出現,無論是次數還是詳細程度,在世界上都是最完備的。
哈雷彗星最近的一次回歸是在1986年。現在曆史已經跨進了21世紀,我們期待著哈雷彗星再次回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