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個“陰險刺激”的設計,果然引起很多小朋友的好奇,都禁不住紛紛地要求爸爸媽媽再扔一次銅板,“再看一遍”。
“是誰發明這種恐怖的刑具?”站在一旁的伊麗莎白,搖著頭說。
“是法國大革命時期一個法國醫生發明的,”我回答,“這個醫生發明的斷頭台,是兩邊豎立一根柱子,中間懸著一把可以上升和落下的刀。殺起人來,又快又準。法國國王路易十六就是當年那個被送上斷頭台的倒黴蛋!這種刑具雖然殘忍,至少可以‘死得痛快’!”
“你知道羅伯斯比爾嗎?”伊麗莎白忽然想起什麼來了。這回輪到我搖頭了。
“羅伯斯比爾是法國共和國時期的統治者,本來是法官,為了達到自己的政治理想,不惜大開殺戒。”
“可是他覺得斷頭台一次隻能殺一個人,太慢了,就把人排成一長列,用槍掃射。不然就是把人趕上一艘漏水的船,開到海麵上,讓他們淹死。結果,許多人聯合起來反抗他,也把他送上了斷頭台!真是一報還一報!”
我們正說著話的那麼一會兒工夫,那個表演“剁人頭”的斷頭台機器,已經來來回回地開了幾次鐵門,而每一次,總會引來參觀者的一陣驚呼跟議論。
說真的,玩具雖然可以反映一些時代的特色和現象,可是,像斷頭台這種東西,直到現在我還是有些疑惑:究竟適合不適合設計成玩具?
省一分錢,就是賺一分錢
玩具博物館收藏的玩具,不僅多彩多姿,而且有關曆代玩具演變的說明,也增加參觀者不少的常識。
譬如存錢用的撲滿,最早可以追溯到十六世紀的蘇格蘭,而現存最古老的撲滿,是用陶土製作成的豬形存錢筒。
在英文字裏,“pigs”是陶製存錢撲滿的俗稱,“pig”原本是“豬”的意思,早期的陶製撲滿外形,都做成各種豬的模樣兒。這些“陶豬”,不僅具有儲蓄的作用,也逐漸成為家庭裝飾品,後來又加上一層彩色的釉,增加外形美觀。
製造技術逐漸改進,這些撲滿陶豬,也有更多的變化。各種造型的撲滿相繼上市,小馬、小貓、小狗、小錫兵和洋娃娃,應有盡有。從此以後,“吞錢”這個任務,就不再是“小豬”的獨家專利了。
到了十九世紀,木製撲滿應市,生鐵鑄造的撲滿也加入陣容,然後是馬口鐵和塑膠材料,也走進了生產的行列。撲滿的發明,可以說是很輕鬆地把節儉的習慣介紹給小朋友,而在當時,兒童的存款在家庭財力上,也的確扮演了很重要的角色。
根據蘇格蘭國立博物館人類學檔案保管處的文獻記載:“在二十世紀早期,許多家庭中孩子們的口袋裏是不帶錢的,甚至撲滿裏的錢,也多是用在日用必需品上。對一般家庭來說,把錢存入銀行,似乎沒有多大意義。”
如果我沒有說錯的話,我相信每一個小朋友都曾經或多或少地有過各種存錢的撲滿。就拿我來說吧,小時候,幾乎每年過節,爸爸都會送給我一隻肥豬撲滿。爸爸的意思很明顯啦,就是要我把過年四處“搜刮”來的壓歲錢用來喂“豬”。
剛開始,我的確“喂”得很勤快,小豬頗有“暴食暴飲”的傾向。而我呢,也盡量壓抑自己想“掏出來數一數到底有多少”的念頭。可是,一個月過了,兩個月過了,春暖花開的季節到了,我的一顆心開始像小鳥那樣不安分地跑來跳去了!
每天坐在書桌前,我總要捧著小豬湊到耳邊,晃一晃,搖一搖,聽聽豬肚子裏叮叮當當一陣亂響的銅板聲。
“讓我出來!讓我出來!”我聽到銅板妹妹在裏麵呼救呢!
“別急,別急,我來了!”吃得太飽的小豬四腳朝天,讓我把鐵絲伸進它的投幣口,專心地鉤,哇……
你一定可以想象,小豬終於“減肥”成功了!
音樂盒的秘密
在所有能發出聲響的玩具裏,我最喜歡的就是音樂盒了。
我會對音樂盒發生好感,完全是小時候受了一部外國電影的影響。印象中最深刻一個畫麵,是可愛的主角小姑娘,輕鬆打開了爸爸送給她的聖誕禮物。呈現在眼前的,是一台精巧的、描著金邊、有藍色小雛菊圖案的玩具鋼琴。小姑娘好奇地掀開銅琴蓋,啊!一陣叮叮咚咚,好清脆、好悅耳的天鵝湖舞曲的音樂從盒蓋裏傳了出來……
鏡頭移到隆冬的窗外,路邊的燈柱上,有一盞罩著玻璃框的小路燈,小路燈發出柔弱的黃光,好多朵白白的小雪花,在它周圍飄啊飄啊,像在寂靜的夜裏無聲無息地舞蹈……
叮叮咚咚的天鵝湖舞曲,也在空氣中跳舞;小姑娘黑黑的大眼睛亮閃閃,是做著美夢似的一雙溫柔朦朧的大眼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