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20章 中國古代作家(2)(2 / 2)

柳永(980或987—約1053年),北宋詞人。原名三變,字景莊。後改為名永,字耆卿;因排行第七,又稱柳七。崇安(今屬福建)人。景祐進士。官至屯田員外郎,故世稱柳屯田。他一生在仕途上抑鬱不得誌,獨以詞著稱於世。他為人放蕩不羈,終身潦倒。其詞多描繪城市生活的繁華,歌妓悲歡及男女戀情,尤長於抒寫羈旅行役之情。此外也有些反映勞動者悲苦生活、詠物、詠史、山川景致等。創作慢詞獨多,鋪敘刻畫,情景交融,語言通俗,音律諧婉,在當時流傳很廣,對宋詞的發展有一定影響。《雨霖鈴》、《八聲甘州》、《望海潮》等頗為有名。但作品中時有頹廢思想和庸俗情趣。詩僅存數首,《煮海歌》描寫鹽民貧苦生活,甚痛切。有《樂章集》。

範仲淹

範仲淹(989—1052年),字希文,為北宋名臣,政治家、文學家,蘇州吳縣(今屬江蘇)人。少年時家貧但好學,宋真宗大中祥符八年(1015年)中進士。元昊反,範仲淹以龍圖閣直學士與韓琦經略陝西,號令嚴明,名重當時。宋仁宗慶曆三年(1043年),範仲淹對當時朝政的弊病極為痛心,提出“十事疏”,主張建立嚴密的仕官製度,注意農桑,整頓武備,推行法製,減輕徭役。宋仁宗采納他的建議,陸續推行,史稱“慶曆新政”。可惜不久因為保守派的反對,新政失敗,範仲淹被貶至陝西四路宣撫使,後來在赴潁州途中病死,諡文正。有《範文正公集》傳世。

範仲淹喜好彈琴,然平日隻彈《履霜》一曲,故時人稱之為範“履霜”。他工於詩詞散文,所作的文章富政治內容,文辭秀美,氣度豁達。他的《嶽陽樓記》一文中的“先天下之憂而憂,後天下之樂而樂”兩句,為千古佳句,也是他一生愛國的寫照。詞作僅存5首均稱佳作,其中《漁家傲·塞下秋來風景異》與《蘇幕遮·碧雲天》更是流傳千古的名篇。

歐陽修

歐陽修(1007—1072年),北宋時期政治家、文學家、史學家和詩人。字永叔,號醉翁、六一居士,吉州廬陵(今江西吉安)人,天聖進士。累擢知製誥、翰林學士、樞密副使、參知政事,神宗時遷兵部尚書,以太子少師致仕。卒諡文忠。其於政治和文學方麵都主張革新,既是範仲淹慶曆新政的支持者,也是北宋詩文革新運動的領導者。又喜獎掖後進,蘇軾父子及曾鞏、王安石皆出其門下。創作實績亦燦然可觀,詩、詞、散文均為一時之冠。散文說理暢達,抒情委婉,為“唐宋八大家”之一;詩風與散文近似,重氣勢而能流暢自然;其詞深婉清麗,承襲南唐餘風。曾與宋祁合修《新唐書》,並獨撰《新五代史》。又喜收集金石文字,編為《集古錄》。有《歐陽文忠集》。

王安石

王安石(1021—1086年),字介甫,晚號半山,小字獾郎,封荊國公,世稱王荊公、臨川先生。撫州臨川(今江西撫州)人,北宋傑出的政治家、思想家、文學家、改革家,“唐宋八大家”之一,死後諡號文。安石少好讀書,記憶力強,受到較好的教育。慶曆二年(1042年)登楊鎮榜進士第四名,先後任淮南判官、鄞縣知縣、舒州通判、常州知州、江西提點刑獄等地方官吏。神宗熙寧二年(1069年)提為參知政事,次年拜相,推行新法。熙寧九年(1076年)罷相後,隱居。王安石一生把文學創作與政治活動密切地聯係起來,強調文學服務於社會。他的作品多揭露時弊,反映社會矛盾具有較強的政治創新,今存《王臨川集》、《臨川集拾遺》等。他的散文雄健簡練,奇崛峭拔,大都闡述政治見解和主張,為變法革新服務。王安石的詩詞對後世影響較深,其務實的文風對掃蕩風靡一時的浮華餘風作出了貢獻,是我國詩歌史上的一顆明星。

蘇軾

蘇軾(1037—1101年),北宋文學家、書畫家。字子瞻,號東坡居士,眉州眉山(今屬四川)人。蘇洵之子。嘉祐進士。因反對王安石新法而求外職,任杭州通判,後轉知密州、徐州、湖州。後以作詩“謗訕朝廷”罪貶黃州。哲宗時起為翰林學士,曾出知杭州、潁州等,官至禮部尚書。後又貶謫惠州、儋州。北還後第二年病死常州。南宋時追諡文忠。與其父蘇洵、其弟蘇轍,合稱“三蘇”。在政治上屬於舊黨,但也有改革弊政的要求。其文汪洋恣肆,明白暢達,為“唐宋八大家”之一。其詩清新豪健,善用誇張比喻,在藝術表現方麵獨具風格。少數詩篇也能反映民間疾苦,指責統治者的奢侈驕縱。詞開豪放一派,對後代很有影響。詞作《念奴嬌·赤壁懷古》、《水調歌頭·丙辰中秋》傳誦甚廣。蘇軾又擅長書畫,與黃庭堅、米芾、蔡襄並稱“宋四家”。詩文有《東坡全集》等。存世書跡有《答謝民師論文帖》、《祭黃幾道文》、《前赤壁賦》、《黃州寒食詩帖》等。畫跡有《枯木怪石圖》、《竹石圖》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