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8章 夏(3)(2 / 2)

一生與竹廝守,豈不縱情詩酒、放浪形骸?又焉能笨若呆雞、愚若蠢豬?鄙人以為,唯有慧及天地、才接古今,方可不枉然於蓬蓬翠竹間幽居一世。

竹於我,如水之於魚,草之於馬。

頑童時,常與村中孩童騎竹馬,嬉戲於阡陌,奔突在山間。那場麵,實如“有童兒數百,各騎竹馬,於道次迎拜”之況。

稍長,每於雨後提竹籃揀拾竹蓀。竹蓀熬燙,味極鮮美,開胃健脾,養氣生精。竹蓀湯熬好後,吾母總要呼朋喚友,一並共享。其氛圍熱鬧融和,不亦樂乎,無比快哉。此外,竹筍更是美味,鄭板橋說:“江南鮮筍趁鰣魚,爛煮春風三月初”。在三月初挖竹筍,嫩而鮮,汁豐而味長。此時之竹筍,可炒、可燒、可蒸、可涼拌,亦可煲湯,無論如何去吃,均可吃出鄉野之風,林間之味。食筍,最宜從早,若到暮春,筍已成竹,不可食也。在夏日雨後的竹林間,常可拾到竹肉。竹肉者是生在竹根上的菌,又名竹菇、竹蓐,《本草綱目·菜部五》中有如此記述:“生朽竹根節上,狀如木耳,紅色,大如彈丸,味如白樹雞。”用竹肉煲湯,其味尤其鮮美,隻因它自帶鮮味,故而隔院亦能誘人垂涎欲滴,饞心慌然。

夏日來臨,常與夥伴於竹林間捕捉竹象。竹象為棗紅色殼蟲,善飛,亦喜鳴,其鳴聲如簧,低沉而纏綿。捉到竹象,便去其前腿,穿於竹絲頭,輕搖之,竹象便振翅而翔,簧簧然而長鳴,甚是喜人。整個夏日就在竹象的鳴聲中過去,無憂的童年亦遠去一歲。

鄉間少醫,卻有眾多偏方,竹瀝當屬其中一種。在竹枝尖新采集的莖,名為竹瀝。竹瀝性寒、味甘,清熱豁痰,主治痰阻竅絡、中風、癲狂和痰熱咳喘等症。在缺醫的鄉村,竹瀝救過不少農夫的性命,讓他們多活了若幹個年頭。除竹瀝外,竹茹亦是一味療效極佳的中藥。竹茹是竹竿刮去青後,再刮成的薄帶狀物。此物性微寒、味甘,清熱除煩、和胃止嘔,對虛煩、口渴、嘔吐等症有奇效。在川中,蓋因有竹筍和竹蓀的滋養,亦有竹瀝和竹茹的調養,村夫們大都神采奕奕,笑聲朗朗,有長命百歲之相,亦有富足安樂之貌。

除卻食用之外,竹子之它用甚是廣大。住者有竹樓,睡者有竹席,坐者有竹椅,行者有滑竿,農夫們戴在頭上的,叫竹鬥笠;挑在肩上的,叫竹扁擔。曬麥子用的是竹曬席,背柴火用的是竹背篼,裝糧食用的是竹籮篼。最是美者,當屬竹籬笆。斜斜地插於房前屋後,任絲瓜的藤蔓爬上去,任月季的枝葉纏繞上去,夏天一到,竹籬笆上便姹紫嫣紅,蝴蝶飛飛,蜜蜂嗡嗡,尤其是那紅公雞,圍繞籬笆追蜂啄蝶,卻欲食不能,甚是著急,煞是有趣。

從山上引山泉入室者,名竹筧。竹筧自是竹子製成,其做法為打通竹節,形成管道,一竿竿連接而成。引下的山泉,清澈而甘洌,潔淨而養人。在吾鄉,家家有竹筧,戶戶有甘泉,不用勞神打井,亦不必費力挑水,山泉會沿竹筧自動而來,終年不止。

舊時的女子出嫁,多為乘花轎。轎為竹子製成。一路之上,竹製的轎子閃閃悠悠,轎中的新娘就搖頭晃腦,得意而嬌羞,興奮而含蓄,加之前前後後的吹吹打打、吆吆喝喝、嘻嘻哈哈,雖一路崎嶇,倒也喜慶而歡樂,幸福而吉祥。

因遍地是竹,吾鄉家什用具,十有七八皆源於竹子。難以設想的是,若是離開了竹,川人的日子將會是何等樣子?

川中自貢,除盛產恐龍外,還盛產井鹽。在當年,從百米井底汲取鹽水,完全仰仗著竹子。鹽工們將竹節打通,做成抽水的管道,插於井底,遂將鹽水抽出地麵。在當年,若是沒有竹子,那井底之鹽,想必是難以提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