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14章 冬(1)(1 / 3)

第一節梅

“淡雲、曉日、薄寒、細雨、輕煙、夕陽、微雪、晚霞、清溪、小橋、竹邊、鬆下、明窗、疏籬、林間吹笛、膝下橫笛……”

這樣的時辰和氣氛適合賞梅。

梅,冰肌玉骨,品性高潔,獨步早春,欺霜傲雪。古人說梅具四德,初生蕊為元,開花為亨,結子為利,成熟為貞。賞梅的人體會的是梅之精神和風骨,看中的是梅之品性與氣質。

《詩經》最早留下了關於梅的記載,“山有佳卉,侯栗侯梅”,《山海經》也有”靈山有木多梅”的記錄。

人們愛梅,寓意真情,把最美的文字疊加起來,送梅以美名。梅的品種有宮粉、朱砂、綠萼三型。“別角晚水”、“銀紅台閣”、“大宮粉”、“凝馨”為宮粉中的名品。朱砂中有“水朱砂”、“粉紅台閣朱砂”。綠萼中有“金錢綠萼”、“台閣綠萼”。而最名貴和罕見的為“垂枝”、“龍遊”和“灑金”。

讀梅的不同品名,猶如行走於美的畫廊,“別角晚水”含苞在清溪,“銀紅台閣”斜倚著明窗,“垂枝”於微雪,“龍遊”於晚霞,“灑金”在夕陽,於淡雲處賞宮粉,於曉日處觀朱砂,於薄寒處探綠萼,怎樣的意境,怎樣的暢然,不是賞梅人,必不得其中況味。

讀《西京雜記》“漢初修上林苑,遠方各獻名果異樹,有米梅、胭脂梅。”“漢上林苑有同心梅,紫蒂梅、麗友梅。”就想米梅是星星點點的亮,適合有月光的夜晚來品。同心梅下該有一對海誓山盟的戀人,最好留著短發,穿著素布的藍色旗袍,人不敢過於豔,豔了,就喧賓奪主了,這樣的場景,人隻有做了配角,方能把自己交賦予自然。

胭脂梅挑剔,隻屬於雪,唯有雪中胭脂的紅才顯得幹淨、純淨,不膩人。如此,便有了踏雪尋梅的景致。

浪漫與現實擦肩而過,梅開與飄雪回首遙望總是黯然相去。西南少雪,雪中梅開的可能極小,東南沿海終年無雪,北方梅來的季節正值雪去的時辰,難得相遇,惟長江中下遊一帶初春時節,忍受寒冷而未被凍死的梅,等待轉暖時花開再度,突然一場大雪,才可踏雪尋梅。

這樣的時辰需等待,需磨著性子抱著堅定的信念去迎候,等待著有一天梅花綻放,忽地轉陰,天空飄起鵝毛大雪,你的等待就此兌現了,你於是踏著吱吱的雪,穿梭在梅林間,而後展紙揮毫,潑墨作畫,頃刻,一幅《雪梅圖》躍然紙上,“無端白雪落沙來,古木疏枝上粉苔,似雪似花花似雪,梅花又向雪中開”。

奇峭的畫、雋永的詩,一次踏雪尋梅的經曆構成你一生難忘的回憶。你,就是虛穀和尚,當時的你正在蘇州鄧尉山區梅林叢中的石壁永慧禪寺。

詠梅,文人的愛好,借物言誌,梅是最能表達心性的事物了。

一改往日情懷,借梅傳友情抒閨怨之意漸歇,而寫其意象之美,讚其標格之貞的吟詠日盛。宋人為梅賦予秉性,使梅獨傲地超然於其他。

陸遊以梅自喻,“驛外斷橋邊,寂寞開無主。已是黃昏獨自愁,更著風和雨。無意苦爭春,一任群芳妒,零落成泥碾作塵,隻有香如故。”由讚譽梅之形式到發現梅之內在,這一過程提升了梅的品質。而“一樹梅花一放翁”,“更無花態度,全是雪精神“,“欲傳春消息,不怕雪埋藏” 更是將梅之精神發展至極。

梅之美來自天然的滄桑和滄桑中隱含著的生命魅力,一樹梅生長幾百年,上千年,枝幹遒勁嶙峋,形態或仰或附或直或曲或躺或臥或依或盼,無論如何,都展示出挺拔的靈魂和頑強的意誌。

“真州城東十餘裏淮提庵,有古梅一株,大可蔽牛,五千並出,相傳為宋時物。康熙中,樹忽死,垂四十年複活,枝幹益繁,花時照一院。”

梅可以複活,可以返魂。

梅有盎然的生命力量,她的絕美之處在於蒼老而不失理想,於滄桑寒冷中傲雪怒放的英雄氣概,還有“已是懸崖百丈冰,猶有花枝俏。俏也不爭春,隻把春來報。待到山花爛漫時,她在叢中笑”中洋溢著的浪漫情懷。

梅的氣息是隱含的、深藏的、冷靜的,“著意尋香不肯香,香在無尋處”,雪中透出絲絲的清麗,幽雅的香在不知不覺中漸漸暈開,不經意地漫過人心,被梅香寢潤過的人由此而有了梅的冷峭和梅的生命活力。

第二節臘梅

好多年沒有遇上這麼寒冷的冬天了,天上紅日高照,地上卻依然凍得鐵板一塊。室內攝氏零度,幾乎是滴水成冰。院內的花草早已被無情的風霜剝去了外套,幾天前還挺精神的花莖也不知在什麼時候佝僂了。窗外的空氣像是凝固了似的,無風也無雪,但誰也不願輕易地把手和臉暴露在那凝固的空間。唯有那一棵造型並不雅致的臘梅在院落的一角自由自在地欣賞著大自然那別致的風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