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元1381年6月的一天,英格蘭正要爆發一場大廝殺。當時形勢劍拔弩張,雙方人馬勢力懸殊,在倫敦城的城牆外對峙。一方是一群騎馬的貴族及其隨從,圍在一起保衛14歲的小國王;另一方是平民百姓,共有將近兩萬名工人和農民。老百姓已在倫敦發動一連串進攻,主要目的是懲罰英法戰爭中導致英格蘭失敗的罪魁禍首和反抗征重稅來支付軍餉。滿腔憤怒的群眾舉行示威,還希望迫使政府進行政治改革。雖然群眾願意讓理查二世統治,但要求國王以下所有人,不問出身背景都獲得平等對待,並要求拿出教會的土地來重新分配。群眾提出這些要求,顯示他們對采邑製久已極度不滿。在那種製度下,他們的生活極難改善。由於發生叛亂前,農民生活狀況逐漸改善,貧窮階層的人意識到本身也應該獲得平等待遇。他們雖然身為農奴,人微言輕,但是黑死病在1347至1351年蔓延全歐洲,使勞動人數大減後,勞工已獲得較高工資。當局的對付手法是在1351年通過勞工法,控製工資和物價。事實證明控製工資易如反掌,但是物價仍在繼續上漲,控製不來。
老百姓日益渴望爭取更多自由和平等。當時有一句押韻的口號流傳甚廣,意思近似中國宋朝詩人張俞的名句:“遍身羅綺者,不是養蠶人”,隻是背後的情緒激烈得多。當時攝政團以少年國王理查二世的名義管理土地,1377年、1379年和1380年,攝政團著手征收一係列前所未有的人頭稅,以支付戰費,老百姓更為不滿。這樣不論貧富劃一征收稅款,顯然極不公平。
1381年,反抗運動爆發,起義地區大致限於英格蘭南部。農民拒絕繳稅,並且成群結隊,攜備劍、斧、弓、箭等不同利器,踏步擁進城鎮。他們焚燒稅官的房屋,找出未繳稅者名單及有關法律文件統統燒掉,又放出獄中囚犯。自教會獄中釋放出來的鮑爾,是個性情激烈的巡回傳教士,因在講道中充滿煽動的言辭而被監禁。他從監獄脫身後,立刻策動釋放他的人繼續進行反抗。於此同時,勇悍的軍事冒險家泰勒也成為了另一名農民起義中的領導者,他精力充沛,野心勃勃,天賦一股特別力量,似乎無處宣泄,在反抗運動中為農民找到了合適的出路。
攝政團最初隻視作癬疥之疾,不久後目睹局勢不可收拾,頓感驚恐莫名。反抗的群眾擁向倫敦,勢如破竹,甚至能闖進守衛森嚴的堡壘倫敦塔,擄去攝政團兩名要員:坎特伯雷大主教薩德伯裏和財政大臣黑爾斯。群眾認定這兩個人是征收人頭稅的始作俑者,立即將兩人當眾斬首。跟著,群眾跑到多個地方進行破壞,隻要他們憎恨哪一個人,這人的宅邸就是攻擊目標,如少年國王的叔父兼首席顧問約翰所居住的薩夫瓦宮。泰勒下令不得將任何財物盜走,必須全部搗毀。他們扯下牆上名貴華麗的織物,撕成碎片,然後焚毀或拋入泰晤士河中;珍貴的珠寶被搗碎成碎屑粉末;數百套的華麗衣服被扔進火堆中;全部家具被搗爛和縱火焚燒。當時似乎隻有一個人不服從泰勒禁止偷盜的命令,試圖暗中將一枚銀幣放入口袋中據為己有,結果他也被拋入熊熊烈火中,迅即和薩夫瓦宮一同化作灰燼。群眾寧願自我抑製,唾棄封建社會的不平等和不公正,合力將之摧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