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
描寫社會底層人物的好作品
張煌新(作家)
胡文紅的長篇紀實小說《淒淒簷下草》,是一部描寫社會底層人物生活的作品。小說以深圳為背景,以一個家政公司為主線,描寫了一群保姆和雇主之間發生的一係列讓人深思的故事。作品中的故事情節有生活在社會最底層的保姆們的喜怒哀樂;有各種各樣甚至是形形色色的雇主對保姆的表現;同時也有作者對作品中的主人那種哀其不幸、怒其不爭的感受。作品描寫得有純真,有厚道,有艱辛,有快樂,有怨有悔,更有人間真情,把一幅幅原生態的生活畫麵展現在讀者麵前。這部作品很有生活氣息,應該說是一部好作品。
三年前,我就讀到了胡文紅這部作品的初稿,起初書名為《特區保姆》,看到這書名就激起了我的閱讀興趣,一看就知道是描寫底層人物的作品,因為我創作的作品都是描寫普通人平常事的,我也一直用文學作品的形式在關注著底層人物的生活。胡文紅的這部文稿我斷斷續續地用了一個月的時間讀完,還真的給作品中的某些情節所打動。後來,《打工文學》雜誌看中了這部作品,以《淒淒簷下草》為題連載了這部作品,並且開設了欄目對這部作品進行討論,在廣大的讀者中獲得了很好的評價。
我在《中華讀書報》讀到署名是陳魯民的一篇題為《五種作家的書我不讀》的文章,其中談到“高產”作家的書不讀,他舉了一個例子:有一位作家2001年出版了七部長篇小說,2003年又出版了六部長篇小說,連創文壇“奇跡”。想想看,一年出版七部長篇,每部若按平均25萬字計算,七部長篇小說就是175萬字,平均每天就要寫5000來字,這樣一來這位作家哪有時間去深入到生活中去?哪有時間去思考、去升華作品?那麼沒有豐富的生活積累,作品中的故事情節和人物不是來源於生活又高於生活的話,這樣的作品可想而知就沒有什麼可讀之處了。
我也有這種特點;一個作家一年寫七本書,我連去翻一下的興趣都沒有,相反,一個作家七年寫一本書,我一定會認真地去拜讀,因為“十年磨一劍”就是這個道理。胡文紅女士本身就做過保姆,後來又做家政文員,直到後來自己獨自打理一個家政公司。她用了多年的時間去感受保姆的生活,在現實的生活中一年年地積累創作素材,然後才創作出了這部以一個老家政公司為主線,講述了一群保姆和雇主的故事的作品。這樣的作品有生活,故事情節才能打動讀者的心,作品才能給讀者一些所需要的東西。實話說,我創作的長篇紀實小說《夢中流星》之所以能獲得“第十二屆中國人口文化獎”,就因為作品很有生活氣息,作品中的人物活靈活現地像出現在你身邊。我整整用了五年的時間才創作出這部作品,這期間我深入到生活中去,深入到普通的打工者中去,經受了許多酸甜苦辣的生活,從中品到了原生態的生活韻味。就像胡文紅創作出了《淒淒簷下草》一樣,作品來源於生活並且又高於生活。
我在許多場合進行文學創作演講時都會說:“寫作並不難,難就難在要有一顆投入到生活中去的心,一雙可以冷靜和自由轉換視角的慧眼,站在高貴的精神生活的頂部,以平民的身份融入生活。”胡文紅之所以能創作出這部好作品,就說明了這一點。我期待胡女士不斷地積累生活,寫出更多讀者愛讀的好作品。
(張煌新廣東省作家協會會員,發表文學作品200多萬字,出版文學專著6部,其中長篇紀實小說《夢中流星》於2004年12月獲得“第十二屆中國人口文化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