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52年12月24日,史密斯教授突然接到一封急電:“矛尾魚找到,請立刻來看。”這是船長漢特從非洲東南部的島國科摩羅的一個小島上發來的。教授急忙啟程。沒有班機,他就專門請空軍派了一架部隊的專機,當天趕到了科摩羅群島。果然是一條活著的矛尾魚,是在科摩羅群島中的昂儒昂島附近海上捕撈到的。
從捕撈上第一條活著的矛尾魚以來,迄今為止已在靠近非洲的印度洋中捕撈上至少80多條矛尾魚。一般說來,這種魚是靠釣上來的。今天,世界許多國家的博物館中都保存有矛尾魚的標本。從來不甘落後的日本人也親自開著船跑到了南非附近的印度洋上,終於在1981年也捕到了一條。20世紀80年代,矛尾魚還從非洲遠道運至我國的北京自然博物館展出過。
人們對這種奇特的魚表現出了濃厚的興趣,但很少有人知道這種魚的奇聞怪事。這麼古老的魚,又大又笨,它如何能在海洋中躲避天敵,又怎麼生活?根據考古發現,遠古時代矛尾魚生活在湖泊和泥沼裏,後來由於環境的變化,它們到了深海。眾所周知,湖泊和泥沼裏都是淡水,矛尾魚怎麼能生活在鹽海裏呢?而且它們僅僅分布在南部非洲東南沿海裏,這是什麼緣故呢?後來科學家終於發現,在矛尾魚分布地區的海水中有一個淡水區域,矛尾魚正是生活在這片海水中的淡水區域內的150~500米的深海區,僅每年11月到次年1月短短的兩個月中才會浮到海麵上來。
這至少告訴我們兩件事:
(1)由於它很少到海麵上來,所以人們長期沒有發現它,說明深海區可能還有我們所不認識的海洋生物。
(2)和4億年前一樣,它還在淡水域生活,正是印度洋中有了這麼一塊海中淡水區才使得很少有天敵與它對抗,使它繁衍至今。至於在這片深海中為什麼會有淡水域,這更是謎,至今尚未得出結論。海洋中真是無奇不有啊!
矛尾魚還有一點不同於其他魚的特征。普通魚的腦重占體重0.1%~1%,而矛尾魚不到0.01%,但腦中高分子蛋白卻多於其他魚,而且矛尾魚有內鼻孔,這是魚類登陸進化的證明。
既然4億年前的矛尾魚能夠適應越來越複雜的海洋環境而生存到了今天,那麼如此廣闊的海洋中很有可能不僅僅隻有這一種史前動物。
日本海洋水產資源開發中心的阿部宗明先生(魚類學家)曾經在1977年查閱資料時發現,1934年在法國海岸也曾打撈過一個巨大怪獸的屍體,幾乎與在新西蘭捕撈上來的那一隻一模一樣。在這本名叫《征服海底》的文獻中,阿部宗明先生看到了文獻上的照片,他認為兩種怪獸非常相似,特別是前脊背部分。
據此文獻記載,1934年,在法國因什布爾附近的海域,打撈過一隻體長8.1米的巨獸屍體,當時雖然引起騷動和人們的注意,但對怪獸的來曆還是不清楚。阿部宗明說:“當時世界上的科學家們隻是依靠信件來遞送情報,點燃著探索海洋未知生命來曆的興趣,而不具備現在的通訊網絡手段。如果今天再發現,相信43年前(1977年寫的文章)的新聞會變成實實在在的科學研究。”
既然矛尾魚的發現已經明白無誤地告訴我們,生活在史前的古生物還活在今天的海洋裏,既然人類對海洋的認識尚處於嬰兒般的認識階段,因此,我們完全有理由認為,海洋中或者一些由海洋演變成的湖泊中確實存在一些不為我們所知的生命體,它們早晚有一天會與我們人類見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