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1章 吳稚暉(1 / 3)

1912年4月19日,在上海新舞台,一位穿黑西裝、圍紅圍巾、頭頂用紅繩紮了根小辮的小醜登台亮相,他左手持西班牙鼓,右手執折扇,斷繼續擊鼓,高唱自編功勸募歌,要求大家為剛誕生的中華民國捐款。這位小醜的扮演者乃是清末民初大名鼎鼎的反清革命家、無政府主義思想家、教育家吳稚暉。為吳稚暉認為捐款未夠,於是跪在台前叩頭不止,而且愈叩愈急,觀眾投擲銀元就更多了,甚至有的把金戒、金手鐲也投到台上。這時吳稚暉才起立大聲說:“謝謝諸位男女來賓,我勸大家捐錢,我不捐錢,我下不了台。我隻好把腰間所有的錢,一齊和大家的錢並入一堆,也算是我吳稚暉裝點門麵,湊湊熱鬧。”說完,他將腰帶一鬆,若幹銀元“嘩啦”落地,他從滿座掌聲中躬身退場。

吳稚暉,1865年3月25日(清同治四年二月二十八日)出生在陽在陽湖縣(今屬武進縣)雪堰橋。他的曾祖父叫吳玉裕,祖父叫吳治永,父親吳有成,世居雪堰橋。他的母親鄒氏是無錫北門人。他了生在農曆二底,古書上將農曆月底月亮出現在西方稱為“眺”,故取名吳眺。後來他才改名敬恒,字稚暉,晚年自稱老人,筆名燃、燃料、夷。

吳家曆代以種田為生,家境貧困。吳稚暉的祖父死時,隻能買口有縫的鬆木板然後用紙把縫糊起來。吳稚6歲時,年方25歲的母親就病故,下葬時,隻能在下層襯以稻草。外祖母陳太夫人可憐他,把6歲的他帶到無錫撫養成人。由於吳稚暉一口無錫話,至老未改,許多人把他當作是無錫人。吳稚暉總是笑著說:“說我武進入可,無錫人可,總之,是中國人也。”

吳稚暉7歲進了無錫某私塾接受啟蒙教育,他天資聰穎,學習刻苦。外祖母家的生活亦艱苦,在吳稚暉十五六歲時,更是窘迫,往往斷炊,衣衫襤縷。

1882年18歲的吳稚暉應聘擔任私塾教師,借以稍緩困境,外祖母將自己的外衣典當後給他買了一件布袍,使他免了衣衫破舊走上講台的難堪。以後,他白天在私塾教書,晚上便常到無錫崇安寺春源茶社,與孫揆均等一邊喝茶,一邊討論八股及時務,這種討論對他學業的長進幫助極大。他的文章長於史論,研究《皇清經解》頗有功力,對詩賦喜讀而常作,“稚暉”這一名字便是因景仰南朝詩人謝玄暉而取。

1887年,吳稚暉考中秀才。1889年,他進入江陰南菁書院讀書,入學第一天,他去謁見書院山長典以周,目睹芮以周的座案上有“實事求是,莫作調人”8個大字,給他以深刻的印象,他曾自稱:一生隻認得真理的是非,而不肯便調和。可以說,就深受這8個字啟示的徹底的精神之影響。27歲外祖母去世,吳稚暉對外祖母的感情極深,說“其恩至篤”。就在這一年,他參加鄉試中了舉人。次年,到北京參加會試而未中,仍回到南菁書院。有一天,江陰知縣經過孔廟而未下轎,吳稚暉與同學紐永建等看到後,認為這是“非聖無法”之舉,便拾起石子擲擊,知縣大怒,把吳稚暉押入縣署,後經黃以周交涉,知縣承認拘捕舉人為非法,便用轎子送回書院,風波才算平息。但黃以周怕以後招惹麻煩,便請他們離開書院,後來吳稚暉轉讀蘇州紫陽書院肄業。在這一段時間裏,吳稚暉隻想以苦讀求功名,他自稱自己在甲午前乃一“懵不知革命為何物,但慕咬文嚼字”的“陋儒”。

不久,中日甲午戰爭爆發,中國戰敗,迫簽喪權辱國的《馬關條約》,康有為、梁啟超等維新派領導了波及全國的維新變法運動。吳稚暉一則受到甲午戰敗的刺激,一則受到維新思想的影響,始覺中國要學習西方工藝造大炮機關槍才能抵抗敵人,所謂“興學之不容緩”,乃開始冒充為維新派小卒。後來,他到天津北洋學堂教書。1897年冬放年假,他就去北京南海會館拜訪了康有為,大家談到最重要的問題乃八股、小腳、鴉片三害,吳稚暉認為除此三害,要從自己做起,他說:“八股,我們可以自動不赴考;小腳,可以不纏;鴉片,可以相戒不染。”他還寫了一個3千字的摺子,在1898年膛曆春節那天地候在彰儀門大街,攔下了朝賀回宅的瞿鴻禨,請他專呈光緒皇帝,但瞿鴻禨說:“你的摺子還有可以商量的地方,我帶回去細看再說”,然後轎即如飛而去。過了一天,吳稚暉知道不會有什麼回音,便離京返津。

1898年6月,吳稚暉到上海南洋公學任教,這時,光緒帝頒布變法詔令,他聞訊後就在無錫崇安寺創辦三等學堂響就變法,推行新教育,並與朋友約定不再讀線裝書,又改名敬恒以自警,即唯“敬”與“恒”方可肩天下之重任。

如果說甲午慘改使吳稚暉開始覺悟“中國不能不學西方式藝”,那麼戊戌變法的失敗和八國聯軍侵華,進一步刺激他去尋找救國救民的真理。1901年3月,吳稚暉離開財洋公學,東渡日本,進入東京高等師範學校讀書。不久,國內清政府開始實施“新政”,其中重要的一項內容就是辦新學堂。他便於這年12月份從東京回到廣東。吳稚暉在廣東辦學招生,直接接觸到官場內幕,深覺與他個性格格不入,亟亟掩鼻搖頭而去。1902年他便帶了26個少年再赴日本,自己仍入高等師範。時清駐日使為蔡均,吳稚暉請求他保闥江蘇、浙江、江西自費學生9人入成城學校,那是日本陸軍士官學校的預備學校,一年後即可升入士官學校,但蔡均不答應保送。吳稚暉與孫揆均帶著26個學生赴使館與蔡均爭論,吳稚暉伶牙利齒,據理力爭,其餘在東京的中國留學生亦廣為聲援,相持至一星期之久。蔡鈞惱羞成怒,竟叫日本警察以“妨害治安”罪名,驅逐吳、孫二人出境。吳稚暉氣憤異常,寫下了絕命書,憤投水自殺,幸被警察所救而未死。在被迫登上法國郵般回國時,正在日本的蔡元培先生聞訊趕到船上護送他回國。吳稚暉由次事件,認識到清政府的腐敗。回到上海後,便在歡迎大會上慷慨陳辭,痛斥清廷腐敗,喪權辱國,革命思想由此引發。

1902年10月,吳稚暉、蔡元培等人發起成立愛國學社,吳稚暉任學監兼國文教員。1903年起,愛國學社在張園發起演說會吳稚暉等紛紛登台演說,《蘇報》將張園演說詞刊登出來。1903年夏,《蘇報》聘章士釗為主筆,章太炎、蔡元培為撰篙人,報道各地學生的愛國運動,推薦、發表了鄒容的《革命軍》和章太炎的《客帝篇》、《駁康有為政見書》、《革命軍序》等文,革命旗幟鮮明,一時歡迎如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