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6章 屈伯川(1 / 2)

屈伯川(1909年11月16日—1997年2月18日),原名屈伯傳。四川省瀘縣人。1928年春考入金陵大學(1952年並於南京大學)預科,同年暑期考入國立中央大學(1949年在大陸更名南京大學,1962年在台複校)理學院化學係。在校期間積極參加抗日愛國學生運動,反對國民黨“攘外必先安內”的反動政策。1932年遭到反動當局迫害,憤然離校後先後在四川瀘縣中學、廣州桂林第三高級中學任教。1934年9月赴德國留學,在柏林參加了中國共產黨領導的秘密外圍組織“中華民族解放先鋒隊”。1937年獲德國著名大學德累斯頓工業大學化學工程博士學位。

1937年7月七七事變抗日戰爭爆發,他加速完成博士論文,獲得學位後毅然回國,尋找報國機會。此時麵對上海戰事的失利,11月20日,國民黨國民政府發表了遷都重慶的宣言。屈伯川首先回到當時的中國政府首都重慶,成為重慶“中華自然科學社”的負責人之一。因為參加抗日愛國學生運動的曆史,被國民黨政府列入黑名單,不被任用。

1939年10月,經周恩來和時任中共四川省委書記吳玉章介紹,以陝甘寧邊區政府主席林伯渠秘書的身份,跟隨林伯渠、吳玉章到達延安,是延安革命根據地第一位在國外獲自然科學博士學位歸來的高級知識分子(近年稱這種人才為海歸,從某種意義上說,屈伯川博士可以說是共產黨中國的海歸第一人),先後在中央財政經濟部、新華化學工業合作社任職。

1940年1月。參加了陝甘寧邊區自然科學研究會的籌備工作,任駐會幹事負責人,並直接向毛澤東彙報這個會的籌備情況,請他參加成立大會,並請毛澤東做演講。後參與籌建延安自然科學院,任教育處長。

1940年1月任延安新華化學工業合作社主任(即新華化學廠廠長)。1940年9月加入中國共產黨。1942年初任陝甘寧邊區政府建設廳工業局任副局長。1945年9月任晉察冀軍事工業部工業試驗所所長。1947年1月到大連擔任“關東工業專門學校”校長。

1948年11月屈伯川帶領20多名畢業生接管了“南滿鐵路株式會社中央試驗所”,經過初步整頓、充實,很快就在丙酮與丁醇等10多個研究項目上作出了成果,為日後成立的大連化學物理研究所奠定了基礎。

1949年3月屈伯川擔任工學院院長兼任化學科學研究所(中國科學院大連化學物理研究所前身)所長。

1948年9月參加大連大學的籌建工作,任工學院院長兼科學研究所所長。1950年7月工學院獨立為大連工學院(1988年更名為大連理工大學),任院長兼黨組書記。早在建校之初,屈伯川就提出“逐步開展科學研究工作是關係我校發展的重要因素”;“開展科學研究不僅能為社會主義經濟建設和國防建設服務”,“也是提高師資水平和教學質量的根本大計。”

正是在他的積極領導和精心組織下,大連理工大學在上世紀50年代到70年代,就以成功設計了我國“三大港口”而聞名全國。陸續承擔了新中國第一個現代化軍港、第一個現代化漁港、第一個現代化油港的設計任務,並為國家引進大型化肥生產線作出了重要貢獻。1956年,當選為中共八大代表。此次會議是中國共產黨在建立中華人民共和國後首次舉行的全國代表大會。1960年建校11年時就使大工成為中國首批教育部直屬全國重點大學。

1957年5月,在“反右”前夕,他總結思想改造和肅反運動中“左”的教訓後,在動員幹部教師幫助黨整風的座談會上動情地說:“不要再傷害知識分子的感情了。”由於這個和其他原因,在反右運動中,他被視為犯了“嚴重政治錯誤”而受到批判和處分,在文化大革命中,被再次衝擊。1979年才得到徹底改正。

1979年3月再度出任大連工學院院長。1979年學校建校30周年時,屈伯川在總結辦學經驗時說,“我們的教育與資本主義國家不同。我們培養的人,不但要有較高的科學水平,還要有較高的社會主義覺悟和健康的身體。社會主義科學技術人才的特點,就是要有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的思想。對於這一點,如果有所忽視,我們就要犯大錯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