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的學者衛挺生先生在《徐福與日本》一書中,甚至聲稱日本的第一位天皇就是徐福,而非傳說中的“天照大神”。他的推論就是徐福在日本登陸的時間,與日本第一位天皇的誕生出奇的一致。當時的日本正處在原始的石器時代,他們對擁有先進銅鐵器文化的徐福一行自然會表示尊崇。在日本的某些地區,徐福確實是作為神一樣來對待的,他是掌管知識、醫藥、農業、水利的神,被尊稱為“金立先生”,在日本九州的佐賀,還真有這樣一個與徐福有著密切關係的“金立市”。
但是有些中日學者對徐福東渡日本產生了質疑。他們認為,秦始皇滅六國後,中國人為了逃避秦始皇的暴政,大量移民日本,但是這其中不包括徐福及其率領的童男童女們。徐福的故事不過是民間的傳說而已,找不到可靠的曆史文獻證明。而且徐福東渡的傳說,是日本10世紀左右的產物,並非最先由中國人提出來的,
在日本,近年考證徐福事,不少學者認為這隻是民間傳說,而徐福並沒有到達日本。徐福在日本遺跡多係後人偽造。漢、唐以後,日本和尚常來中國散布徐福事,致使後人不辨真偽而記入書中。發展到後來,人們就對這樣的說法深信不疑了。
在中日學術界,對於徐福到日本的問題,至今都未做出肯定和否定的結論。
神秘現象關鍵詞:徐福秦始皇日本司馬遷
曹操的“七十二疑塚”之謎
2009年歲末,河南安陽西高穴大墓的考古發現引起社會各界的廣泛關注。圍繞其是否為曹操高陵及相關問題,學術界展開了熱烈討論。其中自然也牽連著各種利益的紛爭。
據傳,曹操早年軍費緊張,於是設置了一支秘密的軍隊,專門盜掘富貴人家墓中的金銀財寶。他親眼目睹了許多墳墓被盜後屍骨縱橫、什物狼藉的場麵,為了防止自己死後也落得如此下場,便在力主和實踐“薄葬”的同時,他還采取了“疑塚”的措施。布置疑塚,當然也和他生性多疑有關。生前,他因多疑,錯殺了許多人;死後,他的多疑之性仍不改。傳說,在安葬他的那一天,72具棺木從東南西北四個方向,同時從各個城門抬出。曹操之墓的千古之謎隨之懸設。
然而,這個傳說是否屬實呢?
由於曹操的曆史地位和影響,曹操逝後的數百年間,曆代詩人對曹操陵墓多有吟詠,如劉宋謝朓詩:“繐帷飄井幹,樽酒若平生,欝欝西陵樹,詎聞歌吹聲。”唐代王無競詩:“北登銅雀上,西望青鬆郭。繐帳空蒼蒼,陵田紛漠漠。”這些詩歌,都明確而無爭議地寫到曹操歸葬於西陵,卻沒有任何疑塚之說的痕跡。所以,唐以前並無曹操“七十二疑塚說”。
南宋詩人範成大在《攬轡錄》裏又記載說:“過漳河,入曹操講武城,周遭十數裏。城外有操疑塚七十二,散在數裏間。傳雲操塚正在古寺中。”《明一統誌》卷28《彰德府誌》記載:“曹操疑塚在講武城外,凡七十二處。森然彌望,高者如小山,布列直至磁州而止。”並且還引用宋代王安石詩:“青山如浪入漳州,銅雀台西八九邱。螻蟻往還空隴畝,騏驎埋沒幾春秋。”按王安石此詩以“銅雀台”、“八九邱”和“埋沒”、“騏驎”等詞語暗喻曹操的七十二疑塚,雖然不知何據,但它卻是中國古籍中最早關於曹操七十二疑塚的記載。而正是從宋朝開始,曹操被描繪成了一個奸雄的形象,“七十二疑塚”正是他性格奸詐、多疑的一個證據。
經兩宋詩人的反複記載和歌詠,曹操“七十二疑塚說”在元、明、清三朝廣為人知,有些學者還以實地的考察見聞,來證明曹操“七十二疑塚說”並非虛傳。尤其是經過《三國演義》的普及宣傳,這種說法流傳更廣。
據傳,軍閥混戰年代,東印度公司的一個古董商人為了尋找曹操的真墓,雇民工挖了十幾座疑塚,除了土陶、瓦罐一類的東西外,一無所獲。曾經認為是“曹操七十二疑塚”古墓的河北省磁縣古墓群,後經查明實際上是北朝的大型古墓群,確切數字也不是72,而是134。關於“七十二疑塚”的說法實在是找不到可信的證據。
曹操墓究竟在何處?是在河南安陽嗎?河南安陽西高穴大墓是真是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