洛書之數的思想內涵,除人們熟知的代表《洪範篇》所講的五行、五事、八政、五紀、皇極、三德、稽疑、庶征、五福六極這九章大法外,還把天上的二十八宿、八節(冬至、立春、春分、立夏、夏至、立秋、秋分、立冬),地上的八方(北、東北、東、東南、南、西南、西、西北)、八物(馬、牛、龍、雞、豕、雉、狗、羊),人身的八體(首、腹、足、股、耳、目、手、口)以及八卦(乾、坤、震、巽、坎、離、艮、兌)等都涵蓋其間,反映的是以北辰為中心的二十八宿體係,側重於社會人事。河圖洛書通過十個自然數字的奇妙組合,把天文、地理和人事之間的萬事萬物有機地聯係起來,是原始先民樸素的天人合一觀念的深刻反映。
可以說,一千個人對河圖、洛書就會有一千種不同的解釋。但是關於“河圖”、“洛書”的說法始終無法真正找到依據。它是如何起源的?古人如何繪製的?這些疑問都沒有答案。
神秘現象關鍵詞:河圖洛書寶石負圖八卦二十八宿
禹王碑的難解之謎
湖南長沙嶽麓峰上的禹王碑字體奇古,似蜷身蝌蚪,難以破譯,著名曆史學家、甲骨文專家郭沫若鑽研3年僅隻識得3字。傳說碑文記述和歌頌了大禹治水的豐功偉績,是一塊功德碑,其實此碑是宋代時,人們從衡山拓來的複製品。真正的禹王碑唐代還在衡山。韓愈、劉禹錫賦詩歌詠,曾被稱為南嶽的“鎮山之寶”。現在在文物保護界,禹王碑與黃帝陵、炎帝陵同為中華民族的三大瑰寶。
據記載,在唐代德宗時期,著名文學家韓愈、劉禹錫等就聽說過衡山有禹王碑的事了。據說,韓愈曾遊覽衡山,卻沒有親眼看到禹王碑。他在《岣嶁峰》一詩中寫道:“千搜萬索竟何有?森森綠樹猿猶悲。”同時,劉夢得卻記述“祝融峰上有‘神禹銘’古石,琅升姿秘,文蛹虎形”,肯定禹王碑真實存在。直到南宋寧宗嘉定五年(1212年),有一個名叫何致的人遊覽衡山,在樵夫的指引下終於找到了這塊禹王碑。他照原樣拓描下來,回到長沙,摹刻了一塊碑豎立於嶽麓山。從此,岣嶁峰的禹王碑名揚四海。據描述,碑麵寬110厘米,高184厘米,共77字,每字徑約17厘米。
明代學者楊慎曾對禹王碑進行過考譯,他認為碑文有兩層意思,一是舜命禹去治水,二是禹治水曆盡千辛萬苦,累彎了腰,長年泡於水中,連汗毛也掉了,最後治平了九州島洪水。但楊慎釋文也隻是說法之一,難做定論。另外,在上古傳說中,大禹為了尋求治水方法,日夜奔波於三山五嶽,三過家門而不入。後來,大禹在南嶽衡山夢見蒼水使者,在仙翁的指點下,獲得治水方略和金簡玉書,終於製服了洪水。有些人根據此神話傳說而猜測,禹王碑正麵所刻77個奇字就是大禹記述有關治水方略的內容。然而畢竟是傳說,要揭開石碑的真正麵目還要依靠科學。這篇既不同於甲骨鍾鼎文,也不同於籀文蝌蚪文的碑文,很難辨認。無論如何僅憑碑上這些文字是考證不出其內容的。
禹王碑至今仍是無法徹底揭曉的一個謎,它涉及遠古曆史及古文字發展問題,隻有等待哪一天像甲骨文一樣被大量發現,才有可能通過相互對照來解讀。
神秘現象關鍵詞:禹王碑鎮山之寶韓愈
徐福真的東渡到日本了嗎
民間最流行的傳說,是2000多年前,為了給秦始皇尋找長生不死仙藥,徐福率數千童男童女攜五穀百工經朝鮮半島東渡日本,此行創造了世界航海史上前所未有的壯舉,將我國古代文明輸入日本,使尚處於繩紋文化時期的日本社會迅速進入了彌生文化時期。
百餘年來,關於徐福其人其事,特別是他是否東渡日本,引起了中日學者們濃厚的興趣。由於年代久遠,目前還未直接發現與徐福相關的實物資料,這就造成了業界甚至一些地方對發生在徐福身上一些傳奇的紛爭。
徐福是活躍於秦始皇時期政壇上的著名方士。關於他的生平資料,在司馬遷之後就很少被史學界談及。而且,在各種文獻中對徐福的記錄,也比較簡約、幽隱,甚至後來還把他列入了仙籍。由此導致的後果是,很多人甚至開始懷疑曆史上是否真有“徐福”存在。
20世紀初,中日學者對秦漢史和海上交通史做了大量研究。對徐福有否其人作了肯定,以為司馬遷所說可靠。範文瀾、翦伯讚、呂振羽和楊寬等專家學者都對徐福求神仙作過敘述,馬非百《秦集史》更為徐福作傳。近年閻孝慈《秦代方士徐福東渡日本新探》、羅其湘等《秦代東渡日本的徐福故址之發現和考證》,還確定徐福家鄉是江蘇贛榆縣的徐阜村,並稱該地明清時係徐福村。
然而,徐福東渡到了日本嗎?司馬遷曾在《史記》中的《秦始皇本紀》、《淮南衡山列傳》和《封禪書》中提及,秦始皇東巡琅琊,“遣徐氏(徐福)發童男女數千人,入海求仙人”,並稱“徐福得平原廣澤,止王不來。於是百姓悲痛相思”。“平原廣澤”指的是哪?是日本嗎?並沒有人知道。所以,司馬遷並沒有講明徐福到了何處。馬非百《徐福傳》稱徐福是有目的赴日本的,“其意初不在求仙,而實欲利用始皇求仙之私心,而借其力以自殖民於海外,豈非預定之計劃耶!”徐鬆石《日本民族的淵源》說,戰國先秦時期中國東南沿海民眾大量往日本移民,徐福的童男童女是其中的一隊,“徐福入海東行,必定真有其事”。衛挺生《日本神武開國新考》極力主張徐福東渡建立了日本王朝,說他就是神武天皇。所以馬非百說:“徐氏(福)東渡日本事,中日學者最初皆首肯之。”由此,至今日本還保留若幹徐福和侍員墓、徐福祠和蓬萊山,每年八月他們所在的新宮市還要舉行祭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