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5章 戰東瀛(1 / 2)

“我聽說東瀛島還居住著數萬周人,”

齊孟遙望東海,若有所思,大軍在海城駐紮已經半月,下一步,是向西進入中亞還是向東攻占日本列島,這是個問題。

大二時候,有門科技發展史選修課,老師說,當年嬴政四處巡視東海,為的就是解決日本問題,事實上,從秦代開始到元代忽必烈蒙古帝國消滅金朝以後,負責漠南漢地事務的忽必烈於1260年在中原即位稱帝。同年,高麗元宗向其稱臣,

鐮倉幕府八代執權北條時宗

高麗成為其東藩。1264年忽必烈定鼎燕京,以易經“大哉乾元”之意,建立元朝,定都大都(今北京),並於兩年之後要求高麗派使者奔赴日本,希望與日本“通好”(同時忽必烈想消耗南宋新附軍)。

趙彝代表元廷出使日本,但未取得任何收獲;1268年,忽必烈又派遣了第二批使者,同樣是空手而回。兩批使者都參見了鎮西奉行,由其傳達鐮倉幕府的征夷大將軍及在京都的天皇。此後,忽必烈或通過高麗,或自遣使者,又繼續發送了一係列的信件,並以戰爭相威脅。幕府時值鐮倉時代中期,幕府將軍惟康親王並無實權,實權掌握在權臣北條氏手中。當時的“執權”北條時宗決定不投降,並立刻著手加強日本最靠近高麗的領土,因此也是最有可能被首先侵略的地方——九州的防禦。首先,幕府命令分封在九州的大名回到自己的駐地,並將在九州的軍隊西移,以進一步增固可能的登陸點的防禦。另外,幕府還組織了大規模的宗教祈禱活動,以心理戰來應對這場危機,其他大多數公家活動亦被推遲。

忽必烈早在1268年就想發動戰爭,但卻發現朝鮮半島當時沒有足夠的財力提供充足的兵力;1273年他派了一支部隊去高麗做為先鋒,結果這支部隊卻無法在高麗的國土上自給自足,最終被迫返回中國以資補給。因為元軍騎兵所需的馬匹,以及所需的養馬草場,都嚴重限製了部隊的運動,以致於元軍無法在幾乎寸草不生的地方活動1274年(元至元十一年、日文永十一年)和1281年(元至元十八年、日弘安四年)元世祖忽必烈發動的兩次侵日戰爭。1259年(憲宗九年)征服高麗的忽必烈於1268年(元至元五年)命高麗使者攜國書赴日,書中要求日本效法高麗來朝“通好”,否則將至“用兵”。日本朝廷祈求神佑,但以“書辭無理”,拒絕接受。幕府執權北條時宗令大宰府備戰,加強九州沿海要地的警備。其後忽必烈又兩派使者,均遭日本朝廷拒見。1274年忽必烈發動征日戰爭。

1274年10月3日,任命征東元帥忻都、右左副帥洪茶丘和劉複亨統率蒙漢軍2萬人、高麗軍5000人、水手6700人.計3。23萬人從高麗合浦出發。1274年10月5日至14日相繼襲擊對馬、壹岐島。16日逼近肥前沿海諸島,使幾百名日本武士喪生。19日元軍兵船駛進博多灣,翌日登陸。守護少貳經資指揮英勇戰鬥,但在元軍步兵集閉戰法和火藥武器震天雷的威力下,日軍處於不利地位。由元世祖授命組成的征日元軍,是由蒙、漢、高麗三族軍隊組成的聯軍。蒙軍不但在戰鬥力,還有戰術方麵都遠遠高於日本。據日蒙古型皮鎧本史書記載:擊鼓鳴鑼,殺聲震天。日軍戰馬驚恐不安,跳躍打轉,當武士撥轉馬頭衝向敵人的時候,已經被敵人射中。蒙古矢短,但矢根塗有毒液,射上既中毒。敵數百人箭射如雨,長柄矛可刺進鎧甲縫隙。元軍排列成隊,有逼近者,中間分開,兩端合圍,予以消滅。元軍甲輕、善騎馬,力大,不惜命,豪勇自如,善於進退。大將據高處指揮,進退擊鼓,按鼓聲行動。在後退時,鐵炮中裝鐵彈,隨著火焰噴出,四麵烈火,煙氣彌漫;其聲淒厲,心碎肝裂,目眩耳聾,不辯東西,被擊斃者極多。激戰至暮,日軍撤至大宰府水城。劉複亨受箭傷,元軍撤至船上。當夜意外台風刮翻元軍200多艘兵船,忻都連夜乘剩餘船隻撤退回國。

在文永之役後,金方慶伏虜了兩百名日本人,獻給高麗王作為奴隸。

自1275年起,幕府就開始為他們認為不久將進行的第二次入侵做了準備。除了更好地組織起九州的武士外,

莒崎神宮正殿“敵國降伏”匾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