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5章 戰東瀛(2 / 2)

他們還在很多可能登陸點修建堡壘和其它防禦設施,這些登陸點中包括博多港。與此同時,高麗國王多次與元朝談判,反對進一步的入侵日本計劃。而元朝也派遣使者至日本,但日本兩次下令將元朝派來的使者斬首。忽必烈非常惱火,開始積極籌劃第二次入侵。

1279年元軍征服南宋之後,於1281年春發動了對日本的第二次入侵。元軍的這次入侵規模大於第一次,其中由範文虎、李庭等人率領的江南軍就有十餘萬人。元軍艦隊因供應和人員登載問題而推遲了起航。他們的高麗盟軍先行進發,在對馬島慘遭失敗而返。同年夏,元軍聯合高麗人奪取了壹岐島,向九州進發,並在不同地點登陸。在經曆一些獨立的小戰鬥,也就是所謂的弘安之戰或“第二次博多港之戰”後,元軍被趕回了船上。此時一場持續兩天的台風,也就是現在

征日將領

非常有名的“神風”,襲擊了元軍艦隊並摧毀了大部分的船隻。

關於元軍艦隊被台風摧毀的原因,有說法認為是因為元軍使用的是在內河航行的平底船,采用了當時較為流行的水密隔艙設置,而不是在海洋上航行的海船。而之所以如此,是因為由於元朝蒙古統治者在中國及高麗的殘酷壓迫,導致兩地(高麗與中國南方沿海)對於造軍船很反感,造船的漢人和高麗人故意使用錯誤的船型,而蒙古人對航海又一無所知;又或者忽必烈攻日太過倉促,未有充分準備海船,造船人隻得在匆忙間敷衍了事。不過具體原因尚無定論。

3戰爭結果

編輯

1281年的戰鬥中日本武士登上元軍戰船。

抵禦元軍入侵的防禦工事的遺址,位於今日日本九州福岡縣福岡市博多區筥鬆。這個遺址本來在海岸邊,但今日已離開海岸很遠。

忽必烈於1286年試圖再次入侵日本,但因同時在南方發動的對越南陳朝的進攻受挫造成國力匱乏而作罷。日本方麵,為了對付元軍入侵而進行的全國範圍的改編使得其經濟和軍事都處於重壓之下,並且整個國家的資源使用已經到了極限。元軍入侵也使得日本幕府找到了繼續統治國家的借口而不是將權力交給天皇。他們之後一段時間繼續加強九州的防務,那裏的許多軍事設施很多年後還有效。由於戰後受貨幣經濟影響,幕府無法恩賞抗元官兵,加劇了國內矛盾。1333年,鐮倉幕府滅亡。

盡管不是得到普遍承認,但許多學者仍認為侵略事件雙方的兵力比傳統觀點認為的要少得多。還認為日本方麵能夠在沒有“神風”的幫助下有效地擊退入侵者。

準確的說,是從燕趙齊魏等地逃亡的囚徒、叛逆。”

齊孟話說到一半,停頓下來,目光落在徐福身上,

“徐神仙應該去過東瀛島,可與眾人講解一下東瀛島的情況。”

這時的日本還處於彌生時代,所謂彌生時代約公元前300-公元300年日本古代使用彌生式陶器的時代。其文化稱彌生文化。1884年這種陶器首次在東京都文京區彌生町發現。彌生時代在繩文時代之後,古墳時代之前,約當公元前3世紀至公元3世紀。可分前、中、後期。彌生文化是在繩紋文化的基礎上,受到大陸(包括中國和朝鮮半島)文化的影響而產生的。它首先出現於九州北部並逐漸向東發展,到了後期基本上遍及除北海道以外的日本全境。彌生時代普遍有了以種植水稻為主的農業;開始使用銅器鐵器;原始社會開始逐漸向階級社會過渡;與中國、朝鮮半島交往頻繁,深受大陸文化的影響。

彌生時代雖然不知道日本大名殺人浪存在於艦隊繞過好望角,洶湧的波濤平息下去,大西洋風平浪靜,好望角位於南非共和國南部。強勁的西風急流掀起的驚濤駭浪常年不斷,這裏除風暴為害外,還常常有“殺人浪”出現。這種海浪前部猶如懸崖峭壁,後部則像緩緩的山坡,波高一般有15~20米,在冬季頻繁出現,還不時加上極地風引起的旋轉浪,當這兩種海浪疊加在一起時,海況就更加惡劣,而且這裏還有一很強的沿岸流,當浪與流相遇時,整個海麵如同開鍋似的翻滾,航行到這裏的船舶往往遭難,因此,這裏成為世界上最危險的航海地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