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2章 人小誌大(1 / 1)

司馬遷長到5歲時,發生了一件大事情。大漢天子去世了,當時年僅16歲的皇子劉徹登基做了皇帝,他就是漢武帝。

農家的孩子懂事早。司馬遷和鎮上的同齡男孩一樣,趕著家裏的耕牛,到野外放牧。芝川的田野,可以北眺龍門,東望黃河,聯係到一些美好的傳說,少年的司馬遷,引起多少幻想啊!他喜歡在趕牛出去時,往牛背上搭一冊刻了字的竹簡。當牛安靜自在地吃草時,其他的牧童在玩遊戲,司馬遷卻在草地上攤開竹簡,取一根樹枝,照著竹簡上的字,在地麵上描畫。

◎竹簡:削製而成的狹長竹片(也有術片),竹片稱簡,木片稱劄或牘,統稱為簡,現在一般說竹簡。古代沒有紙,字就寫在竹簡上,竹簡是戰國至魏晉時代最主要的書寫材料。

放牛的夥伴感到很奇怪,圍攏來看他在地上畫什麼古怪的圖畫。

司馬遷對他們說,他是在練習寫字,等竹簡上的漢字都會念會寫,就可以讀整篇文章了。說著,他便點著地上的字教夥伴們讀,像日、月、山、川、牛、羊、蟲、魚等。夥伴們見他在識字寫字,覺得他很了不起,因為那時候,一般的莊稼漢。很少有識文斷字的。

大家玩累了。便坐下來聽司馬遷講一些從他父親那兒聽來的故事,那些故事經過司馬遷的加工,夥伴們聽得津津有味。司馬遷懂得很多,這群孩子都很佩服他,也很羨慕他。當然,司馬遷和夥伴們的關係也很好。有時候他練字太入神了,牛吃著草走遠了也沒有發覺。一些夥伴就悄悄地幫他把牛趕回來,不讓他家的牛走失。

一天,快吃晚飯了,父親把司馬遷叫到眼前,指著一本書說:“孩子,近幾個月你一直在外放羊,沒工夫學習,我也公務纏身,抽不出空來教你,現在趁飯還沒熟,我教你讀書吧!”司馬遷看了看那本書,又感激地望著父親,說:“爸爸,這本書我讀過了,請你檢查一下,看我讀得對不對。”說完,把書從頭至尾背誦了一遍。

聽完司馬遷的背誦,父親感到非常奇怪。他不相信世界上真有神童,不相信無師自通,也不相信傳說中的神人點化。可是,司馬遷是怎麼會朗讀、會背誦的呢?他反複思量著:莫非司馬遷不好好放羊,把放羊的時間都拿來讀書啦!

第二天,司馬遷趕著羊群在前麵走著,父親在後邊偷偷地跟著。羊群翻過村東的小山,過了山下的溪水,來到一片窪地。窪地上水草豐美,綠油油的惹人喜愛。司馬遷把羊群趕到草地中央,等羊群吃穩後,他就從懷中掏出一本書來讀,那朗朗的讀書聲不時地在草地上空縈繞回蕩,看著這一切,父親全明白了。他高興地點點頭,說:“孺子可教,孺子可教也!”

過了一年,年輕的漢武帝任用賢人,有人就推薦了司馬談,武帝了解到司馬談很有學問,又是史官家族的後人,因此下令召見,讓司馬談入朝當了太史令,盡管職位不高,但畢竟是入朝做官,在當地也是一件大事。這件事立即傳遍了夏陽縣和芝川鎮。司馬談也認為多年來自己一直研習學問,現在施展才華的機遇終於來臨了。整個家庭也為他感到高興和驕傲。

父親入京為官,司馬遷自然感到高興。同時他也對京城充滿了好奇:皇宮的房子是什麼樣子的?皇城的城牆高不高?年輕的皇帝凶不凶?皇城的街上好玩不好玩?

父親進京做官了,在家放牛的司馬遷,卻沒有放鬆學習。對父親布置的那些要熟讀、背誦的文章,總是認真誦讀,爛熟於心。每次父親休假回家,檢查他的功課,都露出滿意的微笑。為了讓父親高興,他更加發憤努力,何況他也從讀書中得到了樂趣。

司馬遷9歲時,通讀了《詩》、《書》,許多篇章能背誦自如。他的好奇心更大了,常常找出父親放在家裏的古籍竹簡,似懂非懂地看起來。不懂的地方,他就記下來,等父親回家時請父親講解。他越來越被一種神秘的力量所吸引。神秘的力量來自那些陳舊的竹簡,裏麵有一個豐富多彩的世界,藏著無數有趣的故事和深奧的道理。他渴望自由自在地進入到那個神秘的世界裏去。

司馬遷10歲的時候,就能誦讀《左傳》、《春秋》、《國語》等古代史籍了。漢朝的時候,一個學童想步入仕途,不僅要能背誦一些製度條文,能理解、發揮這些條文的意思,而且還要會寫9000個字,會八體的書寫,這樣才有被一級一級推舉做官的可能。文字的書寫在當時要求非常嚴格,一個字寫錯,就有可能丟性命。在如此嚴厲的文字製度下,小司馬遷要有多大的恒心和毅力才能學會八體的書寫,才能會寫9000個字,才能會誦讀諸如《國語》之類的古文啊!這不是一朝一日的功夫所能練成的。達到上述要求應是對高級人才的培養,這就要求有家學淵源和師承,非一般農家孩童所能誦習。司馬遷聰明絕倫,在10歲時他不僅已經過了“書古文”的學習,而且能夠誦習古文,閱讀古文書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