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40章 司馬遷留給後人的啟示(3 / 3)

共計130篇,526500字。其中,本紀是按時間順序記載曆代帝王的政跡、言行的簡史,同時也包括當時社會上的重大事件。因帝王為天下本統,所以寫帝王的事跡稱本紀;表是用表格的形式譜列各時期的重大事件,作為紀傳的補充;書是各種製度、各種專題的記述;世家講述的是各諸侯國的興衰史;列傳是各類人物的傳記,記載了各類人物的活動情況。在全書之中,以本紀和列傳為主體,後人也因此把《史記》的編寫方法叫做紀傳體。

《史記》本著“究天人之際、通古今之變、成一家之言”的宗旨,為中國的曆史樹起了一座裏程碑,這座裏程碑光芒萬丈,它照亮了前代的曆史,也為後代人獻身史學照亮了道路。它取材廣泛,內容極為豐富,政治經濟文化、天文地理風俗。本國人文、異國風情,無一不涉足,無一不包攬,可謂是記述中國曆史的一部大百科全書。

司馬遷把真正意義上的曆史奉獻給了我們,在他看來,曆史就是曆史,曆史就應當是公正的、不存在什麼偏見的,曆史是任何權貴、何種勢力都無可更改的。基於此,他還曆史以本來麵目,“不虛美,不隱惡”,客觀地評價曆史事件,不囿於傳統觀念。項羽——西漢開國皇帝劉邦的手下敗將,兵敗垓下,自刎烏江,一向是漢朝統治者譏笑的對象,司馬遷卻將他列入了本紀,位在漢高祖劉邦之前、秦始皇嬴政之後,與這兩位皇帝鼎立爭雄,這也是古時任何一住學者做不來的,何況司馬遷著書之時,正是西漢興盛之期,如此大逆不道、頌揚漢朝敗將,豈不是不要命了?司馬遷不怕,他已經經曆了比死還厲害的刑罰,難道還怕死嗎?他不爭名、不爭利,隻求還曆史以真實,他可不想將他筆下的曆史人物貫以現實的汙穢,不以成敗論英雄,不以責賤評古人。項羽雖敗猶榮,在司馬遷心中,他魯莽但仍不失為一個大英雄,而司馬遷對英雄人物,一向是崇拜之至的。相比之下,對於劉邦,司馬遷言辭之間,早對其人品流露出鄙視之意。這個好酒色的無賴,上不孝、下不親,為了當皇帝、得天下,父親、妻兒、部下的性命安危可以一概不管!對於這樣一個政治流氓,司馬遷是沒有一丁點好感的,即使身為漢朝的臣子,他也不願棄了真理去替漢高祖的行為粉飾。

三千年的曆史畫麵,是多麼龐大;三千年的曆史脈絡。是多麼複雜,三千年的曆史,叫人如何把握?然而司馬遷成功了!他不僅把握住了,而且把握得極好。在龐大的曆史畫卷上,在複雜的曆史脈絡麵前,他就像一位能工巧匠,不慌不忙地取舍著、權衡著,最後留給我們的,是一部剪裁得當、詳略有法的精典名篇。這名篇包羅萬象,政治、經濟、文化自然不必說了,我們再來看看篇中的天文、地理、醫學等各方麵的知識。

《史記》的內涵極為豐富,在此我們無法一一表述。作為我國曆史上第一部通史,《史記》堪稱“史家之絕唱”,在此之前的史書,或是曆史材料的堆砌,或是一兩件事的記述,或是某個地方、某個時代的記載,或是沒有詳細事實作根據的世係,都遠遠不足以反映我國古代曆史的全貌。司馬遷的《史記》,正好填補了這一空白,其寫作方法、寫作態度、寫作體例,都為後代人著史提供了很好的借鑒。同時,《史記》文章精美,又被冠以“無韻之離騷”的美稱。這並不誇張。

司馬遷是我國偉大的史學家,也是我國偉大的文學家。他的《史記》是漢代文學作品的佳作,全文精簡得當、條理清晰、筆墨酣暢、跌宕有致,結構嚴謹。有的文章氣勢宏偉、豪放雄辯,有的文章飽含激情、蒼涼悲壯,有的文章精煉簡潔、十分率直,有的文章細致形象、感人肺腑,根據不同的對象、不同的事件,記人敘事各具特色。其中《項羽本紀》、《陳涉世家》、《魏公子列傳》、《廉頗藺相如列傳》、《李將軍列傳》、《報任安書》等等,都是漢代散文的名篇。為曆代人所傳頌,是為傳世佳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