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47章 編後記(1 / 2)

薩克斯醫生的書陸陸續續出了幾本,包括之前的《錯把妻子當帽子》和《火星上的人類學家》以及即將要出版的《腦子裏裝了兩千出歌劇的人》。這幾本書的主題大致相同,都是圍繞著腦神經異常症患者而寫。他讓我們看到了一個與眾不同的神奇世界,也領略到大腦的驚人潛能,從而更清醒地麵對今生和來世。

這本《鎢舅舅》卻完全不一樣,嚴格地說,這是一本傳記,是薩克斯醫生的童年回憶,是他與科學結緣的浪漫故事,讀來無限回味。

作為一個學中文的人,說到科學總有些底氣不足,鬥膽在這本美麗的科學書裏寫編後記的原因隻有一個,那就是我的媽媽。

媽媽自幼熱愛化學,這點與薩克斯醫生的童年有些相似,後來她考取了中國科技大學化學係,畢業後也是從事與化學相關的工作。她一心一意想栽培出有同樣愛好的女兒,可惜我卻未能如她所願。

端午節時和朋友閑談,就一個問題爭論起來。他說,為什麼人類向來愛以科學家命名行星,比如我們的老祖宗祖衝之、張衡,卻從不見大詩人李白、屈原什麼的獲此殊榮。

我拍手道,這就對了,沒有大詩人,你我仍能氣定神閑坐在這裏喝茶聊天,而如果沒有科學家,我們性命堪虞。科技帶來人類進步,隻有在科技???明的社會裏,人們才能舒舒服服躺在沙發上看小說。我們可以沒有唐詩宋詞《紅樓夢》,但不能沒有醫治流行性感冒的藥丸,可以不知道平仄對仗,但必須了解宇宙守恒定律。

他搖頭歎息,卻又找不出理由辯駁。

真是汗顏,我是個賣文為生的人,但又不得不承認,文學隻是這個世界的花邊,對於推動人類發展進程毫無益處。

也許和從小所受的家庭熏陶有關。父母全是理科出身,爸爸學物理,媽媽學化學,我從三歲開始,便接受加減乘除的教育。那時寄居在奶奶家,媽媽每次來看我,帶來的不是洋娃娃和零食,而是釘成厚厚本子的數學習題,要求爺爺敦促我全部做完。

我家的家風--書本以外,全是奢侈。印象最深的是六歲時讀的一套《動腦筋爺爺》,裏麵有三個人物,戴眼鏡的白胡子老爺爺,每當小問號和小天真在生活中遇到難解的命題,便找來他求證,三個人經常結伴出行,自然萬物,天文地理,全都凝結成一個又一個的問號,比如秋天為什麼會落葉?河水為什麼會結冰?向日葵為什麼成天朝著太陽轉?

這套書讀到百看不厭的程度,而且光是看已經不過癮,還要一頁一頁地讀給妹妹聽,從第一本的第一頁直讀到最後一本的最後一頁,仿佛頭腦突然開竅,對這個世界多了如許多澄明的認知,恨不得學著《正大綜藝》喊句響亮的口號:不看不知道,世界真奇妙。

從那以後對科學家的傳記故事便產生極大的熱情,至今仍記得,居裏夫人幼時家貧,冬天奇寒無比,睡覺時不得不把椅子壓在身上取暖。而最後她終於苦盡甘來,嫁給了誌同道合的科學家丈夫,發現了鐳,看到那實驗室中神秘的化學物質閃爍的藍光。眼看成功就在前麵招手,沒想到命途多舛,居裏先生被一輛疾駛而來的馬車撞倒,恩愛夫妻從此天人兩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