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要死學死仿,我有我法,貴在自然。作畫妙在似與不似之間,太似為媚俗,不似為欺世。
齊白石
新社會帶來的創作靈感
1949年1月31日,曆盡了苦難與恥辱的古都北平,終於獲得了新生,回到了人民的懷抱。北平和平解放了。
這天,全市舉行了北平和平解放的盛大遊行,歡樂的工人、農民、學生和其他市民,擁上街頭,高舉標語,高呼口號,載歌載舞,歡慶人民革命的偉大勝利。
街市上如潮澎湃的口號聲、鑼鼓聲,一陣陣地傳到了齊白石老人這寧靜的院落裏、畫室裏。齊白石按捺不住那顆激動的心,他拄著拐杖,在家人的陪同下,緩步來到了胡同口。
幾十萬人排著整齊的隊伍,笑逐顏開,興高采烈,走過了一隊,又來了一隊。還有高蹺、小車會和秧歌隊。鼓樂聲,震耳的鞭炮聲和雄壯的口號聲,震天動地。馬路旁人山人海,熱鬧非常。此時的北平正處於從未有過的歡樂之中。
剛過完87歲生日的齊白石抑製不住內心的激動,像所有的北平市民一樣,湧向街頭,歡慶這喜慶的日子。
在將近一個世紀的生命曆程中,齊白石經曆了清末的黑暗統治,見過辛亥革命和北伐戰爭以及幾年前抗戰勝利後人民歡慶勝利的場麵,但是,都不如今天的景象。他真正看到了勞苦大眾慶祝自己翻身之日時那種發自內心的歡樂。
新中國喚醒了齊白石藝術上的又一個春天,從此,他的藝術生活,又進入一個新的階段。幾天後,齊白石的學生李可染領著3個身著軍裝,青春英發,佩著臂章的人來到了齊家。
齊白石覺得很奇怪,他們來幹什麼呢?經李可染介紹,這三人都是北京軍事管製委員會的文化接管委員,他們分別是著名的詩人艾青、畫家江豐和沙可夫同誌。他們是作為共產黨解放軍的第一批代表,來看望這位蜚聲中外的國畫大師,並向他表示深深的敬意和慰問的。
艾青早年曾學過繪畫,對齊白石的作品非常喜愛。他對齊白石說:“我在18歲的時候,看了老先生的4張冊頁,印象很深,多年都沒有機會見到你,今天特意來拜訪。”
齊白石問:“你在哪兒看到我的畫?”
艾青說:“1928年,已經21年了,在杭州西湖藝術院。”
齊白石又問:“誰是藝術院院長?”
艾青說:“林風眠。”
齊白石想起那個請自己教書的校長,又仔細地看了一下艾青他們的軍服戎裝,高興地說:“噢,是他呀!他喜歡我的畫。”
知道來訪者都是藝術界的人,齊白石覺得親近多了,他急忙叫研墨和展紙,自己拄著拐杖,移步到畫案前,挽起了袖子,凝思了一下,精心地為他們畫了3張水墨畫。
齊白石送給艾青同誌的畫,畫的是4隻蝦,半透明的,上麵有兩條小魚。畫完後,在上麵題款:
艾青先生雅正,八十九歲白石
而後,他又分別在畫上蓋上了“白石翁”“吾所能者樂事”的印章。
此後,艾青與齊白石成了朋友,收藏了不少老人的畫。
一次,艾青在上海朵雲軒買了一張兩尺的水墨畫,是齊白石畫的一片小鬆林。艾青將此畫拿到和平書店給朋友許麟廬看,許麟廬以為艾青買到了假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