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要講生物的進化,就不得不先了解地球的演變,因為生物都是生活在地球上的,地球是形形色色的生物的母親,地球的演變是每種生物進化的大背景。首先我們要知道,地球史是不可逆的,也是不可重複的。地球總的曆史已有46億年,但人類產生才300萬年左右,而人類文明史僅僅隻有6000年左右,因此人類不可能直接了解地球漫長的早期史。
但是,地球史有其本身的發展規律及周期係統,我們可以根據各種類型的岩石、化石、岩層變形的跡象等地質記錄,利用放射性同位素衰變測定法、古地磁法等現代科技手段進行研究,根據人類已經掌握的知識,可把地球這個蔚藍色星球的演變史分為以下五個階段:
1.誕生和童年
眾所周知,地球是太陽係的一個成員,要認識地球形成和早期的演變曆史,就離不開探索整個太陽係的起源,而太陽係又是眾多恒星中的一員,我們可以根據恒星演變的一般規律推測太陽係以至地球的起源。
一顆恒星的演化可以大體上分成三個階段:第一階段為引力收縮階段,即彌漫星雲間的相互引力而集中成一團團星雲;第二階段為核反應階段,原始星雲間相互碰撞發熱,內部進行劇烈核反應;第三階段是衰老階段,即作為核聚變燃料氫和氮等逐步耗盡。
如此看來,地球最早可能是由大大小小的星雲團集聚而成的。一般認為在距今46億年前它已經增長到與現代地球質量相近了。這時候的地球還隻是許多微星的集合體,叫原地球。原地球在引力收縮和內部放射性元素衰變產生熱的作用下,不斷受熱,各種元素迅速向地心集中,在46億年前左右形成地核和地幔、地殼初步分異。原始地殼比較薄弱,而地球內部溫度又很高,因此,火山頻繁活動,從火山噴出的許多氣體,構成原始大氣,我們把這種大氣叫還原性大氣。這種還原性大氣在閃電、紫外線、衝擊波、射線等能源下,形成一係列有機小分子化合物。時間推移,不斷演進,這些有機小分子化合物或直接落入原始海洋,或經由湖泊、河流彙集到原始海洋,在海洋中層長期積累、相互作用,進一步縮合成生物大分子,這些生物大分子在原始海洋中積累,形成多分子體係,進而在一定的環境條件下,大約在35億年前終於形成了具有新陳代謝和自我繁殖能力的原始生命體。
地球的童年,從距今46億年形成時期起,大約延續到距今30億年左右,一共15.16億年。當然,對於地球的童年,我們現在知道的還不多,仍然是一個有待進一步探索的課題。
2.少年時期
從距今30億年左右到5.7億年這段時間,地球進入了少年時期,也就是前古生代時期。雖然這個時期延續時間十分漫長,大氣、水、生物圈也都有很大發展,可是生物界也還隻是有菌類、藻類和一些低等原生動物等。這跟寒武紀以後生物界突飛猛進大大不同。
地球進入少年時期是以最早出現小塊陸核作為標誌的,後來大陸就是由陸核逐漸擴大而形成的。地球上發現的有確鑿證據的小塊穩定陸核形成於距今38億年前,地點在西格陵蘭島。直到25億年前,各大陸內相繼形成若幹個小塊穩定陸地。
後來在距今17億年左右,地球經曆了一次穩定大陸形成事件,這對地球來說具有巨大意義。在相對比較短的曆史階段裏,穩定大陸的麵積大大增加,大陸差不多接近了它現在的規模。這樣的大陸叫原地台,但形成的原地台還比較薄弱,保留有相當的“活力”。
從原地台到地台的轉變時期是從距今17億年到距今14億年左右,據科學分析,原地台曾多次被來自地球內部的力量所打碎,又不斷被下麵湧上來的岩漿物質所膠結,變得越來越厚。這樣原地台就變得越來越穩定了,因此地球進入了一個新的階段。在此時期,生命也已經有了細胞形態,主要代表就是藍藻。
3.古生代時期
古生代時期大約距今5.7億年,經曆了3.4億年時間,這期間的地層可分成早古生代、晚古生代兩期。早古生代分為寒武、奧陶、誌留三個紀;晚古生代包括泥盆、石炭、三疊三個紀。
在古生代這3.4億年時間是最古老生命的時代,地球到這個時期已經曆了幾十億年的演變。大氣圈、水圈、岩石圈的物質組成和結構跟今天地球情況差不多。從寒武紀開始,地台經過長期風化、剝蝕、搬運等外力地質作用,地球表麵高低差異減少,低窪區域屢遭海水浸漫,淺海麵積不斷擴大。而到了誌留紀末期,地台周圍和地台之間的地槽區發生了大變動,延續時間為幾百萬年,原來低平地區重新被抬高,簡單地貌複雜起來。經過這場翻天覆地之後,有的地方發生了傾斜、褶皺,有的地方發生了斷裂,大陸總麵積擴大。後來太平洋若幹地區重新發生海浸,在石炭紀中期,海浸規模達到最大。從石炭紀晚期開始,強烈的構造運動使地槽裏的沉積岩和火山岩層產生劇烈的褶皺,轉化成褶皺山係。這個時候全球大陸塊達到最大程度的相互接近,這就形成了全球統一大陸—潘加亞大陸,大陸總麵積已經跟今天地球上的大陸總麵積相差無幾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