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中生代時期
地球的中生代時期分為三疊、侏羅、白堊三個紀,從距今2.3億年開始到6700萬年前結束,延續時間大約1.6億年。
中生代開始以後,地球史發展出現了新的轉折。潘加亞大陸逐步解體,各個陸塊漸漸趨向於漂移到現代所處的位置,這就基本上是現代世界的版圖啦。當然岩石圈仍不太安穩,又經曆了一係列重要的變動。
中生代的三疊紀經曆了兩三千萬年。到了三疊紀過渡期,在北美、南美之間和歐亞、非洲之間發生了分裂,在南部的幾個陸塊之間也發生分裂,開始互相說拜拜;到了侏羅紀晚期,各個陸塊進一步分裂,在北美和歐亞大陸之間,南美和非洲之間產生了一條大體上是南北方向的巨大裂隙,陸塊向兩邊移開,海水浸進去,逐漸形成我們今天的大西洋;又過了7000萬年,到了白堊紀晚期,情況又進一步變化,各大陸繼續互相移開,最顯著的是南美洲和非洲之間的距離加大,也就是說南大西洋有了明顯的擴張。
這些都首先是奧地利天才的地球物理學家魏格納於1912年提出的,即大陸漂移假說。他的假說在地質學和古生物學的文獻資料中都找到了論據,其次還有古生物資料和古氣候資料的支持。但是,他的這個天才假說在盛行一時之後便遭冷落了。直到19世紀50年代初期,古地磁學的興起,研究證明大陸漂移的軌跡與古地磁學是吻合的,這才又讓他的假說重見天日。
中生代的氣候條件總的說來是有利於動植物發展的,中生代早期的植物以裸子植物,如鬆柏、銀杏以及某些真蕨為主。到中生代晚期,出現了能夠真正開花結果的植物—被子植物。在動物界裏,中生代常常被稱為“爬行動物時代”,其中以恐龍最為繁盛,到侏羅紀時期成為地球的霸主,但是在白堊紀卻突然滅絕了,恐龍的滅絕至今還是得不到恰當解釋的科學之謎。
5.新生代時期
新生代時期是地質曆史時期中最新的一個時代,也是地球的成熟時期,包括現代在內,整個新生代大約為6700萬年,由第三紀和第四紀組成。雖然新生代延續時間相對較短,但就在這個時期,地球表麵海陸分布、氣候狀況、生物界麵貌逐漸演變到現代的樣子。
新生代時期最突出的事件是非洲跟歐洲的接近和印巴次大陸跟亞洲的相撞,其結果使一部分岩石圈上層物質互相推擠,形成了橫亙於南北半球之間,綿延幾乎達到地球半周的最雄偉的山係和高原,這些山係和高原西起非洲北部的阿特拉斯山,經南歐的阿爾卑斯山,東延喀爾巴阡山,接高加索山,再向東就是世界屋脊喜馬拉雅山和青藏高原,再向東南去,中南半島和印尼諸島的山脈也都跟它相連。這就是阿爾卑斯山造山運動和喜馬拉雅山造山運動的產物。
在這一時期太平洋板塊跟周邊大陸的相互擠壓作用,也使大陸邊緣的構造帶發生了強烈的變形,並且伴有強烈的地震活動,這些作用一直到現代還在繼續。並且在這一時期內被各個地質曆史時期的運動所形成的斷裂切割成的斷塊,在地球自身力量的影響之下,發生了互相推擠或相對升降,形成了山地、高原、盆地和平原。
新生代早期已經有了哺乳動物,主要有兩大類:古有蹄類和古食肉類,隨著它們的進化,到了第三紀中、晚期,古有蹄類先是有奇蹄類,如馬、犀等,後有偶蹄類,如羊、牛等;古食肉類也漸漸進化成各種猛獸,如獅、豹、虎等。生物經過幾十億年的進化,走過了從無到有、從低級到高級的許多發展階段,終於在最新地質曆史時期產生了生命之花—人類。
科學發展到現在,地球由外力作用和內力作用相結合的演變史的研究成為了可能,並將朝著更高端和科學的方向發展開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