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我們這個世界上,恐怕沒有人不知道達爾文和他的進化論觀點,恩格斯將“進化論”列為19世紀自然科學的三大發現之一,其他兩個是細胞學說、能量守恒和轉化定律。達爾文所提出的天擇與性擇,在目前的生命科學中是一致通用的理論。除了生物學之外,他的理論對人類學、心理學以及哲學來說也相當重要。可以說,在20世紀幾乎沒有比進化論更能震動人類思想的理論了。
1.“不務正業”的學生
達爾文1809年2月12日出生在英國的施魯斯伯裏。祖父和父親都是當地的名醫,家裏希望他將來繼承祖業,16歲時便被父親送到愛丁堡大學學醫。但達爾文從小就熱愛大自然,尤其喜歡打獵、采集礦物和動植物標本。進到醫學院後,他仍然經常到野外采集動植物標本。父親認為他“遊手好閑”、“不務正業”,一怒之下,於1828年又送他到劍橋大學,改學神學,希望他將來成為一個“尊貴的牧師”。達爾文對神學院的神創論等謬說十分厭煩,他仍然把大部分時間用在聽自然科學講座上,自學大量的自然科學書籍,一如既往對神秘的大自然充滿了濃厚的興趣。
2.傳奇的經曆
1831年,達爾文從劍橋大學畢業。他放棄了待遇豐厚的牧師職業,依然熱衷於自己的“老本行”—自然科學研究。這年12月,英國政府組織了“貝格爾”號軍艦的環球考察,達爾文經人推薦,以“博物學家”的身份,自費搭船,開始了漫長而又艱苦的環球考察活動,這是他一生的傳奇經曆之一。
達爾文每到一地總要進行認真的考察研究,采訪當地的居民,有時請他們當向導,跋山涉水,采集礦物和動植物標本,挖掘生物化石,發現了許多沒有記載的新物種。他白天收集各種各樣“讓人不可思議的沒用的石頭”,晚上又忙著記錄收集經過。在這些常人難以理解而又艱苦卓絕的考察過程中,達爾文整日思考著一個問題:自然界的奇花異樹,人類萬物究意是怎麼產生的?它們為什麼會千變萬化?彼此之間有什麼聯係?這些問題在腦海裏越來越深刻,逐漸使他對神創論和物種不變論產生了懷疑,他的“叛逆”性格開始顯現。
1832年2月底,“貝格爾”號到達巴西,達爾文上岸考察,向船長提出要攀登南美洲的安第斯山的要求。船長大吃一驚,但被他的精神所感動,答應了他的要求。當達爾文攀到海拔4000多米的高山上時,他意外地在山頂上發現了貝殼化石!經過反複思索,他終於明白了地殼升降的道理,對自己的猜想有了更進一步的認識:“物種不是一成不變的,而是隨著客觀條件的不同而相應變異!”後來,達爾文又隨船橫渡太平洋,經過澳大利亞,越過印度洋,繞過好望角,於1836年10月“滿載而歸”。
3.物競天擇,適者生存
在曆時五年的環球考察中,達爾文積累了大量的資料。回國之後,他一麵整理這些資料,一麵又深入實踐,同時,查閱大量書籍,為他的生物進化理論尋找根據。1859年11月達爾文經過20多年研究而寫成的科學巨著《物種起源》終於出版了,並立刻在世界範圍內引起了巨大轟動。
在這部書裏,達爾文旗幟鮮明地提出了“進化論”的思想,說明物種是在不斷的變化之中,是由低級到高級、由簡單到複雜的演變過程,它的問世,第一次把生物學建立在完全科學的基礎上,以全新的生物進化思想,推翻了“神創論”和物種不變的理論。在這部巨著中,達爾文係統闡述了“物競天擇,適者生存”的進化學說:第一,一般進化論—物種是可變的,現有物種是由別的物種變來的,一個物種可以變成新物種;第二,共同祖先說;第三,自然選擇說—種群中的個體存在變異,那些具有適應環境的有利變異的個體將存活下來,並繁殖更多的後代,而具有不利變異的個體將逐漸被淘汰,這種微小的變異會在長期的自然選擇過程中得到積累而導致新物種的形成;第四,漸變論—即物種是通過微小的優勢變異逐漸改進的。
當時《物種起源》沉重地打擊了神權統治的根基,在世界範圍內引起了激烈爭議,擁有傳統思想的人們狂怒了,而擁有新思想的人們卻廣泛讚成,並使進化論漸漸演化成超出生物學範疇的一種哲學思想。現在隨著社會和科學的發展,不少科學家對進化論提出了質疑,但《物種起源》的偉大性不容置疑,巨著地位無法被撼動!
4.達爾文的晚年
晚年的達爾文,盡管體弱多病,但他仍以驚人的毅力,頑強地堅持進行科學研究和寫作,連續出版了《人類的由來》等很多著作。1882年4月19日,這顆偉大的心髒停止了跳動,全世界為之哀痛,人們把他的遺體安葬在牛頓的墓旁,以表達對這位科學家的敬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