裸蕨植物之後是蕨類植物,它們就是由裸蕨植物演化而來的,蕨類植物是高等植物中比裸蕨植物等級高、比種子植物等級低的一個類群。“比上不足,比下有餘”,舊稱“羊齒植物”。
1.前世今生
蕨類植物從誌留紀晚期開始出現,在泥盆紀末期,成功取代了裸蕨植物,並在至二疊紀約1.6億年的時間,成了當時陸生植被的主角。二疊紀以後至三疊紀時,大都滅絕,大量遺體埋入地下,形成煤層。
現代生存的蕨類植物大部分是屬於草本的,少數為木本,主要生活在熱帶、亞熱帶地區。
2.生存環境
在繁殖過程中,所有的蕨類植物都需要靜止的水,新生的植物隻能存活在肥沃的地方。所以,我們不容易在整年幹燥的地方,或四季變化大的地點尋找到它們的身影。
3.蕨類植物的特征
蕨類植物的特征也不太難識別,當我們走在野外,看到路邊或樹下有一株如拳頭般卷曲的幼葉,或者不經意間發現一種草本植物的葉背有許多棕色蟲卵狀的結構(孢子囊群),或者仔細觀察到某種草本植物的葉背,特別是葉柄基部,生有一些棕色披針形的毛狀結構(鱗片),那麼這就是蕨類植物。
孢子囊群是蕨類植物的有性生殖器官,在小型葉蕨類中單生在孢子葉的近軸麵,或葉子基部,孢子葉通常集生在枝的頂端,形成球狀或穗狀。鱗片是由單細胞組成的薄膜片狀物,多出現在基部的根狀莖上,各形各色,其表麵有大小、透明或不透明的多邊形網眼,邊緣有齒或無齒。綜上所述,我們可以說,拳卷幼葉、孢子囊群、鱗片是識別蕨類植物的三把“金鑰匙”。
4.分門別類
對於蕨類植物的分類,植物學家們眾說紛紜、莫衷一是,過去常把蕨類植物作為一個門,其下五個綱,即鬆葉蕨綱、石鬆綱、水韭綱、木賊綱、真蕨綱。前四綱都是小葉型蕨類植物,古老而原始,現存較少,最後一綱較常見。
5.蕨類植物的分布
蕨類植物相對來說分布也比較廣泛,除了大海裏、深水底層、寸草不生的沙漠和長期冰封的陸地外,它們幾乎無處不安家,它們有的在地表匍匐或直立生長,有的在石頭縫隙或石壁上生長,有的附生在樹幹上或纏繞在樹幹上,千姿百態,生命頑強。現在地球上生存的蕨類約有12000種,我國約有2600種,多分布在西南地區和長江流域以南。我國西南地區是亞洲乃至世界蕨類植物的分布中心之一,雲南的蕨類植物種類竟然達到約1400種。我國寶島台灣,麵積不大,但蕨類植物也有630餘種之多,是世界蕨類物種密度最高的地區之一,“寶島”地位名不虛傳。
6.蕨類植物與人類
蕨類植物的用途也很多。
在藥用方麵,蕨類植物中,有許多自古以來就被廣泛用於為人治病,如杉蔓石鬆能祛風濕,舒筋活血;節節草能治化膿性骨髓炎,這些都是大家比較熟知的。
在食用方麵,如蕨菜、毛蕨、紫萁、水蕨等都可食用,這些蕨類植物不但鮮時做菜用,也可加工成幹菜,供人們日後慢慢享用;許多蕨類植物的地下根狀莖,含有大量澱粉,可釀美酒。在農用方麵,如水田或池塘中的滿江紅是一種水生蕨類植物,它通過與藍藻的共生作用,能從空氣中吸取和積累大量的氮,成為一種優質的綠肥與家畜飼料,是農民的“好朋友”。
此外,蕨類植物還有巨大的指示作用,不同種類的蕨類植物,可以反映出所在地的氣候變化情況,借此可以有利於我們發展林業牧業等,提高產量,如生長著桫欏樹、地耳蕨、巢蕨的地區,標誌著熱帶和亞熱帶氣候;生長石鬆的地方,一般與鋁礦有密切關係;蕨類植物還可以檢測當地環境是否被汙染,因此可以說,蕨類植物是人們的天然“氣候表”和“環境檢測計”。
當然蕨類植物最大的作用恐怕要數綠化和觀賞用,有不少種類的蕨類植物,由於具有獨特美觀的體形和無性繁殖力強的特點,可作盆景,有些被白領們放在辦公室產生巨大的審美作用。有些藤本種類,還可製作各種編織品,非常實用而養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