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14章 動物進化的集大成者—哺乳動物(3 / 3)

首先,哺乳動物的血液與其他脊椎動物不同的是:紅細胞無核,呈兩凹扁圓盤狀,僅駱駝科和長頸鹿科的紅細胞呈橢圓形;紅細胞體積較其他各綱脊椎動物小,紅細胞的數量也較其他脊椎動物為多,如獸類達600萬~1300萬個/立方毫米。這些特征大大增加了它的表麵積,並提高了與氧氣結合的能力。

其次,哺乳動物的心髒位於胸腔中部偏左處的心包腔內,腔內有少量液體,可減少心髒搏動時的摩擦。這些液體堪稱“心髒潤滑油”。心髒的內部結構與鳥類基本差不多,也為四腔,完全的雙循環,動靜脈血不在心髒內混合。右心房、右心室與肺動靜脈構成肺循環。左側心房與心室壁較厚,內儲動脈血,房室間具二尖瓣。心髒肌肉的血液供應就是由冠狀循環完成的。

再次,哺乳動物的血管包括動脈、靜脈和毛細血管。哺乳動物動脈係統的突出特征是:僅具有左體動脈弓。左體動脈弓彎向背方為背大動脈直達尾部,沿途發出各個分支到達全身。哺乳動物的靜脈係統趨於簡化,以單一的前大靜脈和後大靜脈代替了低等四足動物成對的前主靜脈和後主靜脈。腎門靜脈消失,尾部及後肢的血液直接注入後大靜脈回心。這樣減少了一次通過微細血管的步驟,有助於加快血流速度和提高血壓。此外,哺乳類的腹靜脈在成體消失,這也不能不說是一大進化。

最後,哺乳動物的淋巴係統十分發達,就像一個交通網,這可能與動、靜脈內血管壓力較大,組織液難以直接經靜脈回心有關。淋巴管發源於組織間隙,先端為盲端的毛細淋巴管,部分組織液通過滲透方式進入毛細淋巴管。進入毛細淋巴管的組織液,其成分與血漿近似,但蛋白質含量少,無紅細胞和血小板。毛細淋巴管彙集為較大的淋巴管,後主要通過胸導管注入前大靜脈回心。故淋巴液隻作從組織到靜脈到心髒的單向流動。淋巴管內有瓣膜可防止淋巴液逆流。淋巴管輔助組織液回流,對維持血量有重要作用。哺乳類淋巴節極為發達,遍布全身淋巴係統的各個“交通要道”上,尤其在頸部、腋下、鼠溪部、腸係膜等部位較集中。這是它循環係統的最大特色。

⑧生殖係統。哺乳動物之所以為哺乳動物,我們主要還是就它的生殖特性來說的。

哺乳動物生殖係統的主要特征是:雌性動物的兩個卵巢都有機能,卵在輸卵管內受精,胚胎在子宮內充滿液體的羊膜囊中發育,胚胎發育所需營養來自母體胎盤血液。

先說雄性生殖腺。哺乳類的雄性生殖腺為一對睾丸,其位置常因種類的不同而有所不同。多數種類的睾丸在繁殖期有移位或下降現象。除單孔目動物象、犀牛等的睾丸終身留在腹腔內以外,絕大多數哺乳動物的睾丸,在胚胎時便從腹腔經腹股溝下降到腹腔外的陰囊內。睾丸的移位可歸納為三個類型:①腹腔型睾丸。睾丸不發生位置變化,位於腎髒後方,如單孔目、海牛目和食蟲目部分科的動物。②腹股溝型睾丸。睾丸移至腹股溝內,如刺蝟科、海豹科和小蝙蝠亞目。③陰囊型睾丸。睾丸移到一個呈懸垂狀或呈懸垂狀的陰囊內,如反芻動物、靈長目及大多數的有袋目為懸狀的陰囊。睾丸是由眾多的曲細精管構成,是產生精子的器官。曲細精管間具有間質細胞,能分泌雄性激素。與曲細精管輸出小管相連接的附睾,其管壁細胞分泌弱酸性黏液,以保證精子存活的適宜條件。附睾下端與輸精管相聯,輸精管下端達於尿道。此外,精囊腺、前列腺、尿道球腺是重要的附屬腺體,它們的分泌物是構成精液的主體,並能促進精子的活性。其中前列腺分泌之前列腺素可促進子宮收縮,有助於受精。陰莖為交配器官,主要由海綿體構成,尿道貫行其中。

接下來我們再說說雌性生殖腺。雌性生殖腺為一對卵巢,其表層為生殖上皮,內有由生殖上皮產生的處於不同發育時期的濾泡,每個濾泡內含有一個卵細胞,其外有濾泡液,含有雌性激素,卵成熟濾泡破裂,卵及卵泡液即排出。其他殘餘的濾泡即萎縮,由一種黃色細胞所充滿,成為黃體,可分泌激素,促進子宮和乳腺發育,為妊娠做好準備。成熟的卵排出後進入輸卵管前端的開口,在輸卵管上段完成受精後,沿輸卵管下行達於子宮,受精卵即種植於子宮壁上進行發育。子宮經陰道開口於體外。哺乳類子宮可謂多種多樣,有的為原始的雙子宮,如兔形目、齧齒目和蹄兔目;有的為雙分子宮,如鯨目;有的為雙角子宮,如食蟲目、翼手目及靈長目的部分種類;還有一種為兩個子宮完全愈合為一的單子宮,如翼手目及靈長目的部分種類。這些不同類型子宮的發展,是由原始的雙子宮一步一步進化而來的。單子宮的產仔數目通常較雙子宮為少。

4.哺乳動物分類

上麵我們詳細了解了哺乳動物的種種特性,那麼擁有如此多特性的哺乳動物怎樣分類的呢?

原來哺乳動物綱可分為原獸亞綱、後獸亞綱和真獸亞綱三個亞綱。原獸亞綱包括現存的單孔目和眾多的早期哺乳動物,其中單孔目為卵生,這個亞綱的史前成員可能也是卵生。原獸亞綱也常被分成三個不同的亞綱,其中單孔目保留在原獸亞綱,一些最早期的哺乳動物被列為始獸亞綱,而多瘤齒獸類被單列為異獸亞綱。獸亞綱是胎生的哺乳動物,包括現存絕大多數哺乳動物以及一些早期的哺乳動物。現存的獸亞綱可分為後獸下綱和真獸下綱,後獸下綱即有袋類,可能獸亞綱的其他早期成員也具有類似有袋類的特征;真獸下綱即有胎盤類,是自新生代以來至今在大多數地區占統治地位的動物。哺乳動物的現存種類在脊椎動物中算是比較少的,平常也不如鳥類等容易見到,但是地位非常重要,占據著食物鏈的各個環節,從初級消費者直到食物鏈頂端,其體形和習性的差別之大沒有其他現存動物可以相比,而有些哺乳動物僅一個種類就可對環境造成巨大的影響。哺乳動物雖然不能稱雄於海洋和天空這兩大領地,但也具有相當的勢力。哺乳動物的這種多方麵的發展,除了中生代的爬行動物以外,還沒有其他動物可以相提並論。哺乳動物的史前種類比現存類型更具多樣性。這是我們從前麵的講述中已經知道的。

5.分布與蹤跡

當講了哺乳動物的進化曆程、特色特性以及分類之後,我們也不得不講講哺乳動物的分布情況,哺乳動物五花八門,分布很廣,根據獸類的區係特征,全世界被劃分為7個動物地理界:古北界、新北界、新熱帶界、埃塞俄比亞界、東洋界、大洋洲界、南極界。各地理界均有自己獨特的獸類區係,包括特有的目、科、屬、種和亞種。世界各動物地理界之間的獸類區係從北向南差異愈來愈明顯。在古北界和新北界的北部,有許多共同的種,隻有亞種的差異;南部開始有不同的種、屬;再向南,各地理界之間則有不同的科、目。中國地跨古北、東洋兩界。北方屬古北界,哺乳綱的代表科有鼠兔科、河狸科、蹶鼠科、跳鼠科、睡鼠科;南方屬東洋界,代表科有長臂猿科、懶猴科、大熊貓科、靈貓科、鼷鹿科、穿山甲科、狐蝠科、象科、豬尾鼠科、竹鼠科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