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10章 詭異的水(4)(1 / 2)

九寨溝水減少的猜想

九寨溝的水,主要由地表水和地下水組成。地表水來自四周高山上的積雪,積雪融化後形成涓涓細流,最後彙成溪水源源不斷地注入湖泊之中。地下水是地層滲出的水,在九寨溝的眾多湖泊中,人們已發現了許多泉眼,這些泉眼日夜不停地往外滲水,成為湖泊水源的重要組成部分。

根據九寨溝的水係和水源特征,人們對景區湖泊水位的下降作出了四種猜想:其一,地下水的滲漏,有人認為,很有可能是湖底的岩石結構出現了異常變化,比如出現了裂縫,水順著裂縫滲走了;其二,湖泊流出的水量增大,比如人為擴大了湖泊出水口的麵積,使得流出的水量比原來增多,導致了水位的下降;其三,蒸發量的加大,在全球氣候變暖的影響下,由於溫度增高,使得湖泊內的水蒸發加快,從而使水位降低;其四,天上降水的減少,由於雨雪補充不足,使得整個九寨溝的水資源日趨匱乏,從而使湖泊內的水量隨之減少,水位下降。

這四種說法,似乎都有一定的道理,但哪一種說法更科學合理呢?科學家們用排除法進行分析,認為引起九寨溝水量減少的原因隻有一個,那就是天上降水的減少。

天上降水減少的原因

天上的降水,一部分在九寨溝四周的高山上形成積雪,融化的雪水形成九寨溝地麵徑流的源泉,而另一部分降水則直接以雨水的形式落到地麵,補充地麵徑流的水量,或是滲入地下,形成豐富的地下水。因此可以說,大氣降水是九寨溝水資源的根本保障。但近幾十年來,九寨溝的大氣降水正呈逐年減少趨勢。

科學家們通過對九寨溝地區1959-2002年的氣象觀測資料進行分析後發現,44年來,該地區的大氣降水呈減少趨勢。而與之對應的是,九寨溝景區湖泊的水位也出現了下降,兩者呈正比例關係,尤其是在降水減少最多的7月,景區湖泊出現了不可思議的低水位現象。據此,科學家們認定:天上降水的減少,正是九寨溝景區水量減少的直接原因。

那麼,是什麼原因導致了九寨溝上空的大氣降水減少呢?科學家們通過對九寨溝和黃龍地區多年的氣象觀測資料進行分析研究後,發現導致該地區大氣降水減少的罪魁禍首是夏季風。

夏季風,來自廣闊無垠的洋麵,它就像一台巨大的水泵,把水汽源源不斷地從海洋輸送到陸地。九寨溝、黃龍地區身處內陸,低層的氣流難以直接到達,因此水汽輸送主要依靠夏季風的巨大動力:冬、春季節,該地區的水汽主要來源於中緯度偏西風水汽輸送,夏、秋則主要來源於孟加拉灣、南海和西太平洋地區。專家指出,近幾十年來,夏季風發生了異常變化,它吹向內陸的北界出現了偏差,使得南來水汽向北輸送減弱,從而造成了九寨溝、黃龍地區水汽不足,大氣降水因此減少。

此外,大氣環流的異常變化,也是大氣降水減少的重要原因。

冷空氣猶如降水產生的“發動機”,過去,北方冷空氣長驅直入,年年如約而來,在九寨溝、黃龍地區與暖濕空氣融合降下大量雨雪。但是近幾十年來,到達九寨溝、黃龍地區的冷空氣勢力十分薄弱,無力與暖濕空氣爭鋒抗衡,因而難以形成降雨。

除了氣候變化影響,人類活動對九寨溝、黃龍地區的降水減少有沒有直接關係呢?

人類活動造成的影響

20世紀80年代,是九寨溝、黃龍景區及鄰近地區氣候發生顯著變化、降水減少的重要時期,而這一時期,也正是人們大量湧入九寨溝、黃龍景區的開始。因此可以說,在全球氣候變暖的背景下,人類活動的影響,幹擾了九寨溝、黃龍的局地氣候,加劇了區域氣候的變化,對該地區的降水減少有著不可推卸的責任。此外,周邊生態環境的惡化,也對九寨溝和黃龍地區的氣候變化產生了影響。與九寨溝、黃龍地區直線距離不足200千米的若爾蓋、紅原,是川西北最大的濕地區。濕地對維護一定區域內的生態係統平衡具有重要作用。然而,20世紀80年代以來,一方麵受全球氣候變暖、持續幹旱等自然因素的影響,另一方麵由於人類過度放牧、在草地上濫采濫挖、過度用水等人為因素,濕地退化、草地沙化現象較為嚴重,對九寨溝、黃龍地區的氣候變化影響很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