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7章 峽穀裏的秘密(1)(1 / 3)

地球表麵的大傷痕

在非洲大陸上,有一條世界最大的斷裂帶。從衛星拍攝的照片來看,這條斷裂帶十分顯眼,它就像地球的一條大傷痕,無言地訴說著地質運動的滄海桑田。

這條斷裂帶就是著名的東非大裂穀,它也被稱為東非大地塹或東非大地溝。

大地上的“刀痕”

乘坐飛機越過浩瀚的印度洋,到達東非大陸的赤道上空時,從機窗向下俯視,你會看到下麵的茫茫大地上,一條深深的峽穀延伸向遠方,它仿佛是一道碩大無朋的“刀痕”,看上去觸目驚心,讓人心裏產生一種驚異而神奇的感覺。

沒錯,這道“刀痕”就是東非大裂穀,它氣勢宏偉,景色壯觀,總長度約6500千米,約相當於地球周長的1/6。在東非的大地上,大裂穀分為東支裂穀和西支裂穀。東支裂穀是主裂穀,峽穀的底部大多比較平坦,裂穀兩側是陡峭的斷崖,而穀底主要是湖泊:從維多利亞湖的東側出發,向北穿越坦桑尼亞中部的埃亞西湖、納特龍湖等,再經肯尼亞北部的圖爾卡納湖以及埃塞俄比亞高原中部的阿巴亞湖、茲懷湖等,繼續向北直抵紅海,再由紅海向西北方向延伸抵達約旦河穀。可以說,東支裂穀一路上浩浩蕩蕩,如一條長蛇般掠過東非大地,沿途留下了一串珍珠般寶貴的湖泊。西支裂穀的規模相對較小,但裂穀所過之處,也留下了一連串的湖泊,如坦噶尼喀湖、基伍湖、愛德華湖、艾爾伯特湖等,這些湖泊給當地的動植物帶來了勃勃生機。

風光旖旎的峽穀

世界各地的大峽穀,給人的印象一般都是狹長、陰森和恐怖,但東非大裂穀卻完全顛覆了人們對峽穀的印象。來到東非大裂穀,展現在你麵前的是一幅幅生機蓬勃、風光旖旎的美麗畫麵。

遠處,連綿不斷的群峰上,茂密的原始森林鬱鬱蔥蔥,山坡上生長的仙人球盛開著紫紅色、淡黃色的花朵;近處,廣袤的草原上野草青青,花香陣陣,翠綠的灌木叢散落其間,草原深處的湖水倒映著藍天白雲,閃爍著粼粼波光——整個大裂穀生機盎然,顯得美麗絕倫。

東非大裂穀為何呈現出如此美麗的景致呢?首先,大裂穀的底部比較平坦、開闊,它不像一般的峽穀那樣狹窄、幽暗,而是顯得比較“大氣”裂穀底部一般寬約幾十千米,最寬的地方甚至達200千米——這樣的地方,完全可以說是一個小平原了。其次,大裂穀的水資源十分豐富,稱得上是一座巨型天然蓄水池。

上天似乎對這裏特別眷顧,東非大裂穀內有大大小小30多個湖泊,可以說非洲的大部分湖泊都集中在這裏了。這些裂穀帶的湖泊遼闊浩蕩,為動植物的生存提供了充分條件。再次,東非大裂穀的許多地方土地特別肥沃,由於大裂穀帶兩側的高原上分布著眾多火山,如乞力馬紮羅、肯尼亞、尼拉貢戈等火山,這些火山噴發時,大量的火山灰散落在穀底,從而使得穀底的土地十分肥沃。因此,植物在這裏生長十分茂盛。

當然,東非大裂穀內生長的植物主要是青草,繁茂而營養豐盛的青草吸引了大量食草動物到這裏生活。寬闊的草原上,大象、犀牛、斑馬、長頸鹿、野牛、羚羊等成群結隊,而獅子、獵豹、鬣狗、豺狗等食肉動物則緊緊相隨,每天這裏都上演著一場場血腥的屠殺。大裂穀中的馬塞馬拉國家公園更是野生動物的天堂,一望無際的原野上,每當雨季來臨時,便會有上百萬隻角馬和幾十萬隻斑馬從坦桑尼亞出發,經過艱苦的長途跋涉來到這裏。遷徙大軍來到時,隻見草原上黑壓壓一片,動物們行走的蹄聲像悶雷般此起彼伏,景象十分壯觀。

大裂穀形成之謎

你可能會問:好端端的非洲大陸,怎麼會出現東非大裂穀這樣一道滄桑而美麗的“傷痕”呢?

地質學家經過多次考察後認為,在很早以前,亞洲的阿拉伯半島與非洲大陸是連在一起的,也就是說,阿拉伯半島本來是非洲大陸的一部分。但大約3000萬年以前,一場強烈的地殼斷裂運動開始了,阿拉伯古陸塊不想再和“長輩”待在一起,它“吵嚷”著要和非洲大陸板塊“分家”。為了達到這一目的,它不停地掙紮,鉚足勁兒一心想投奔“新東家”——亞洲大陸板塊。阿拉伯古陸塊的不安分運動,使得這一區域出現了抬升現象,地殼下麵的地幔物質上升分流,產生巨大的張力。在這種張力的作用下,地殼發生大斷裂,從而形成了裂穀。最後,阿拉伯古陸塊硬生生地從非洲板塊中分了出去,如願投入了“新東家”的懷抱中,但非洲大陸上被它撕裂的“傷口”卻在不斷擴大。

由於抬升運動不斷進行,地殼的斷裂不斷產生,地下熔岩不斷湧出,漸漸形成了高大的熔岩高原。後來,高原上的火山變成了眾多的山峰,而斷裂的下陷地帶則成為大裂穀的穀底。

今天,東非大裂穀這道非洲的“傷口”仍在不停擴大。據20世紀60年代美國宇宙飛船測量:裂穀北段的紅海擴張速度達每年2厘米,而在非洲大陸上,裂穀每年加寬幾毫米至幾十毫米。1978年11月,地處吉布提的阿法爾三角區地表突然破裂,阿爾杜科巴火山在幾分鍾內突然噴發,將非洲大陸同阿拉伯半島又分隔開了1.2米。一些科學家預言,如果照這種速度繼續下去,再過2億年光景,東非大裂穀就會被徹底撕裂,從而“分娩”出新的大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