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13章 地形的秘密(3)(2 / 3)

火焰山下的大水庫

什麼?火焰山下有一座大水庫,這不是開玩笑吧?俗話說水火不容,火焰山上寸草不生,酷熱難當,山下怎麼會有大水庫呢?

別急,咱們一起去新疆吐魯番的火焰山了解一下就知道啦。

一座紅豔如火的大山

神話小說《西遊記》裏,有一則唐僧師徒在火焰山遇阻的故事。小說描述火焰山“一片火海,烈焰騰空,鳥兒也難飛越過去”,後來,孫悟空千辛萬苦借來芭蕉扇扇滅火焰,師徒四人才得以過山。

小說裏描寫的這座火焰山,就是位於中國新疆吐魯番盆地中北部的火焰山,古書稱其為“赤石山”。火焰山呈東西走向,山體全由紅色砂岩構成,東西長100千米,南北寬約10千米。

外地人來到火焰山,但見這裏荒山禿嶺,漫山遍野一片赤紅,地麵上紅沙漫漫,塵灰飛揚,常年高溫形成的龜裂土地觸目驚心。

火焰山地區不但寸草不生,而且連飛鳥也看不到一隻。尤其是盛夏季節來到火焰山,在烈日照射下,地麵上熱氣沸騰,“焰雲”籠罩,赤褐色的山體反射著灼熱的陽光,砂岩熠熠閃光,紅豔如火,整座火焰山形如飛騰的火龍,十分壯觀。

火焰山雖無《西遊記》中描述的那般火熱,但它的氣溫之高、炎熱之烈卻也絕非尋常。吐魯番盆地的氣溫之高在全國眾所周知,而火焰山更勝一籌,它稱得上是中國最熱的地方了。據氣象觀測資料統計,夏季火焰山的最高氣溫可高達47.8℃,地表最高溫度達70℃以上。這麼高的溫度,很快就能把一隻埋在沙裏的雞蛋烤熟。

不過,火焰山的高溫來得快,去得也快。太陽落山後,氣溫隨之劇烈下降。當地民諺“早穿棉襖午穿紗,守著火爐吃西瓜”,很形象地道出了火焰山地區的獨特氣候特點。

火焰山形成之謎

那麼,火焰山是如何形成的?它為何炎熱難擋、酷暑逼人呢?

《西遊記》裏傳說:當年孫悟空大鬧天宮時,被二郎神捉住,但任憑刀砍雷劈,都不能傷孫悟空一根毫毛。後來太上老君把孫悟空投入八卦爐中煆燒,希望用爐中真火把他燒成灰末。豈料幾十天後,孫悟空不但沒有被燒死,反而練就了一雙火眼金睛。

他從爐中衝出來後,一腳踢翻了太上老君的八卦爐,並一路打上靈霄寶殿,將整個天宮再次鬧得天翻地覆。

孫悟空大鬧天宮不要緊,要緊的是人間也跟著他的打鬧遭了殃:爐中炭火被踢翻後,落入了中國吐魯番地區,炙熱的火炭在崇山峻嶺間熊熊燃燒,形成了舉世聞名的火焰山。

除了上述神話,在當地還有一個民間傳說:吐魯番地區原是一個十分富饒的魚米之鄉,人們勤勞耕種,過著衣食無憂的生活。然而有一天,一條火龍竄到這裏,經常騷擾百姓。它一來到,就會使森林著火,莊稼被燒。人們忍無可忍,一致推舉當地的一個神箭手去射殺火龍。神箭手與火龍展開追逐大戰,經過七七四九十天,用了九九八十一支神箭,才將火龍雙眼射瞎。

瞎眼火龍墜入地下後,很快化成了一座熊熊燃燒的大山。這就是今天的火焰山。

傳說當然不足信,那麼,火焰山形成的真正原因是什麼呢?

火焰山是天山的一個支脈,它的形成跨越了侏羅紀、白堊紀和第三紀幾個地質年代。在地殼橫向運動作用下,山體上留下了無數條褶皺帶,後來又經過千萬年的風蝕、沙化、雨浸,特別是在長期的高溫幹旱侵襲後,才形成了今天起伏的山勢和縱橫的溝壑。

火焰山之所以異常酷熱,與其地理地形條件密不可分。首先,吐魯番盆地是中國海拔最低的地區,有的地方海拔甚至低於海平麵,而其四周高山環繞,高大的山體阻擋了氣流的進出。白天,在沒有氣流下沉的情況下,該地區空氣流通不暢,特別是火焰山一帶經常處於無風或風力微弱狀態,因而熱量無法散失。其次,吐魯番盆地是典型內陸氣候,幹燥少雨,天氣晴好,太陽照射時間長,再加上地麵植被稀疏,地層表麵多為易吸熱的砂石層,因而,該地區在太陽的熾烈照射下,升溫很快,溫度明顯高於其他地區。再加上火焰山山體通紅,更給人的心理上增加了炎熱之感。再次,吐魯番盆地深居內陸,遠離海洋,太平洋和印度洋的濕潤氣團均無力進入盆地,而西來的大西洋水汽又被天山阻隔,所以這裏降水極其稀少。再加上四周高山上的氣流常下沉增溫,產生焚風效應,使得這裏更是幹燥炎熱,從而也更增加了火焰山的熱度。

不可思議的大水庫

火焰山上雖然炎熱難耐,寸草不生,但在它的許多溝穀中,卻是另一番令人意想不到的美麗景致:在桃兒溝、木頭溝、連木沁溝、蘇伯溝等地,溝穀中綠蔭蔽日,流水潺潺,莊稼蓬勃,瓜果飄香,呈現出一幅幅風景秀麗的世外桃源景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