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24章 回雷音寺佛祖傳經(2 / 3)

國王、後妃及百官見了,慌忙下拜,太陰帶著玉兔回廣寒宮去了。行者見了國王,說明了前因後果,隻說是來為他除妖的。國王聽了感激不盡。行者又叫國王放他師父同去靈山取經,國王不敢不答應。第二天,唐僧師徒用完齋飯,收拾好行李,國王苦留不住,最終同百官送他們出城。

唐僧師徒離了天竺國都城,又往西行了半個月,又見一座城池。唐僧問行者是什麼地方,行者回答不知道。八戒笑著說:“哥哥別說謊。這去雷音寺的路,你是走過的,卻推說不知道,想要捉弄我們哩。”行者說:“這呆子講話全不在理。我雖去過幾趟雷音寺,卻是雲來霧去,何曾在地麵上走過?”唐僧說:“天色已晚,我們且進城投宿,用些齋飯。”

這城中有個寇員外,一向好善齋僧,聞得有東土大唐來的高僧,忙請入家中齋供。唐僧向員外打聽說:“老施主,我們遠道而來,想要去拜佛取經,不知還有多遠?”員外說:“師父別急,且在我莊上寬住幾日,我這裏離靈山雷音寺隻有八百裏,不遠了。”三藏聽後大喜。師徒四人在莊上住了幾日,唐僧拜佛心切,也不管員外如何苦留,堅持要往靈山去。寇員外遠送四人離去。

唐僧師徒又行了四五十裏,到了靈山境地。隻見到處都是奇花異草,古柏蒼鬆,果然是西方佛地,與別處不同。所經過的地方,都是家家向善,戶戶齋僧,連凡夫俗子也修行念經。又行了六七日,忽然看見一片高樓,幾層殿宇,甚是巍峨俊雅。三藏舉著鞭指著說:“悟空,真是個好地方!”行者說:“師父,你在那假雷音寺、假佛像前倒要下拜,今日到了這真境界、真佛像處倒還不下馬,是怎麼回事呀?”三藏聽後,慌忙翻身下馬,來到樓閣門口。一個道童說:“那來的莫非是東土取經的人麼?”孫大聖認得他,說:“師父,這位是靈山腳下玉真觀金頂大仙,他來接我們哩。”三藏這才醒悟,忙上前施禮。大仙笑說:“聖僧今年才到。我被觀音菩薩哄了。她十年前領了佛旨,到東土尋取經之人,原說二三年就到。我年年等候,毫無消息,不料今年才見到。”三藏說:“有勞大仙盛意!”四人牽馬挑擔進了觀裏。大仙命小童看茶擺齋,又燒水讓聖僧洗了澡,徒弟們也洗了澡,夜晚就在玉真觀安歇。

次日早上,唐僧換了衣服,披上錦色袈裟,戴了毗盧帽,手持錫杖,來辭大仙。大仙笑著說:“昨日衣服襤褸,今日袈裟鮮明,觀聖僧相果真佛子呀。”三藏想要走,大仙說:“讓我送你。”行者說:“不必你送,老孫認得路。”大仙說:“你認得的是雲路。聖僧還不能登雲程,當從陸路而行。”大仙領他師徒穿中堂出後門而行。大仙指著靈山說:“聖僧,你看那半天中有祥光五色,瑞氣千重的,就是靈鷲仙峰,佛祖之聖地。”唐僧見了就拜。行者笑著說:“師父,還不到拜的地方哩。常言道:‘望山走倒馬。’離靈山還遠著哪,怎麼現在就拜?若拜到頂上,得多少個頭?”大仙說:“四位已到福地,我回去了。”

大聖引著唐僧等,慢慢步行,登了靈山。不上五六裏,見一道滾滾飛流,八九裏寬,不見人跡。三藏心驚說:“悟空,恐怕是走錯路了。這水如此寬闊,洶湧飛奔,又不見渡船,怎麼能過得去?”行者笑著說:“沒有錯。你看那邊不是有座大橋?要從那橋上過去,方成正果。”上前看時,原來是一根獨木橋,上有“淩雲渡”三個字。三藏心驚膽戰地說:“悟空,這橋不是人走的。我們到別處尋路過去。”行者笑著說:“正是這條路,正是這條路!”八戒慌了說:“這是路,哪個敢走?”行者說:“你們都站下,等老孫走過去給你們看!”大聖跳上獨木橋,搖搖擺擺,一會兒跑到那邊,招呼說:“過來!過來!”唐僧和八戒、沙僧都搖頭說難。行者又跑回來,拉了八戒要他過橋,八戒趴在地上說:“滑滑滑!走不了!讓我駕霧過去吧。”行者說:“這是什麼地方,能允許你駕霧?必須從橋上走過,才能成佛。”八戒說:“佛做不成也罷,實是走不過去!”

行者兩個正在橋頭拉拉扯扯,三藏回頭,看到有人從下遊撐一隻船上來,說:“渡人!渡人!”四個一起看時,見那船兒是無底之船。行者火眼金睛,早已認出是南無寶幢光王佛,行者卻不點破,隻管叫:“撐過來!撐過來!”三藏說:“這無底的船兒,如何渡人?”佛祖說:“我這船雖然無底,卻是不怕風浪,專渡古往今來的人。”孫大聖說:“感謝你來接我師徒。師父,上船吧,這船安穩哩。”行者拉住唐僧上了船,八戒、沙僧連馬也到船中。佛祖輕輕撐開船。隻見上遊漂下一個死屍,長老見了大驚。行者笑著說:“師父莫怕,那個死屍是你的軀殼。”八戒、沙僧都說:“是師父,是師父!”佛祖說:“可喜可賀!”不一時,過了淩雲渡,四人上岸。回頭看時,不見了無底船。行者這才告訴他們那是佛祖前來接引,三藏連忙道謝。行者說:“我們幸虧師父解脫,借門路修成正果。師父也因有我們保護,到了西天,脫胎成佛。”三藏頓感身輕體快,同悟空、八戒、沙僧走上了靈山。看那雷童古刹時,隻見:

頂摩霄漢中,根接須彌脈。巧峰排列,怪石參差。懸崖下,瑤草琪花,曲徑旁,紫芝香蕙。仙猿摘果入桃林,卻似火燒金;白鶴棲鬆立枝頭,渾如煙捧玉。彩鳳雙雙,青鸞對對。彩鳳雙雙,向日一鳴天下瑞;青鸞對對,迎風耀舞世間稀。又見那黃森森金瓦迭鴛鴦,明晃晃花磚鋪瑪瑙。東一行,西一行,盡都是蕊宮珠闕;南一帶,北一帶,看不了寶閣珍樓。天王殿上放霞光,護法堂前噴紫焰。浮屠塔顯,優缽花香。正是地勝疑天別,雲閑覺晝長。經塵不到諸緣盡,萬劫無虧大法堂。

師徒四人一路觀山看景,走上靈山之頂。隻見青鬆翠柏之下都有優婆塞、善士排列。長老一路施禮,那優婆塞、優婆夷、比丘僧、比丘尼都合掌說:“聖僧且休行禮,待見了釋迦牟尼,再來敘話。”行者笑著說:“早著哩!早著哩!先去拜上麵那些位高的人。”

三藏手舞足蹈,異常高興,隨行者直到雷音寺山門外。四大金剛迎上來說:“聖僧來了。”三藏躬身說:“弟子玄奘到了。”說完,就要進門。金剛說:“聖僧稍等。等稟報之後再進去。”那金剛叫人報與二門上四大金剛,說唐僧到了。二門上又傳入三門。三門內的神僧是專門跑差的,聽到唐僧到了,急忙到大雄寶殿,報告如來至尊釋迦牟尼佛說:“唐朝聖僧,已到寶山,取經來了。”佛祖大喜,即召八菩薩、四金剛、五百阿羅、三千揭諦、十一大曜、十八伽藍,兩邊侍列,宣傳佛旨,召唐僧進去。唐僧循規蹈矩,同悟空、悟能、悟淨,牽馬挑擔,徑入山門。正是:

當年奮誌奉欽差,領牌辭王出玉階。

清曉登山迎霧露,黃昏枕石臥雲霾。

挑擔遠涉三千水,飛錫長行萬裏崖。

念念在心求正果,今朝始得見如來。

四人到大雄寶殿前,對如來倒身下拜。拜完他,又拜左右兩邊菩薩、金剛等佛仙。直拜了三遍,再對著佛祖長跪,將通關文書交給如來。如來一一看了,遞還給三藏。三藏俯首行禮,說:“弟子玄奘,奉東土大唐皇帝旨意,從遙遠之地而來,登寶山拜求真經,以救濟眾生。望我佛祖開恩,早把經卷賜給我們,以便回國。”如來這才開憐憫之口,大發慈悲之心,對三藏說:“你那東土屬南贍部洲。隻因天高地厚,物廣人稠,多貪多殺,多淫多騙,多欺多詐,不遵佛教,不向善緣,不敬三光,不重五穀,不忠不孝,不義不仁,瞞心昧己,大鬥小秤,害命殺牲,造下無邊之孽,惡貫滿盈,以至於有地獄之災,所以永墮幽冥,受那許多礁搗磨舂之苦,變化畜類。有那許多披毛頂角之形,將身還債,將肉飼人。其永墮阿鼻,不得超升者,皆此之故。雖有孔夫子在那裏立下仁義禮智之教,帝王相繼,沒有徙流絞斬之刑,其如愚昧不明,放縱無忌之輩何耶!我今有經三藏,可以超脫苦惱,解釋災難。此三藏是:有法一藏,談天;有論一藏,說地;有經一藏,度鬼。共計三十五部、一萬五千一百四十四卷,都是修真之門路,正善之途徑。凡天下四大部洲之天文、地理、人物、鳥獸、花木、器用、人事,無所不有。你們遠來,假若要全部交付給你拿去,但那裏之人愚蠢逞強,毀謗真言,不知我佛門的奧妙。”叫:“阿儺、伽葉,你兩個引他四人,到珍樓之下,先將齋食款待他們。用完齋,開了寶閣,將我那三藏經中,三十五部裏,各撿幾卷給他,叫他傳到東土,永注洪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