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瑞典南部有一種“氣溫草”,它竟能像溫度計一樣測量出溫度的高低。這種草的葉片為長橢圓形,花為藍、黃、白三色,所以又叫它“三色堇”。它的葉片對氣溫反應極為敏感,當溫度在20℃以上時,葉片向斜上方伸出;若溫度降到15℃時,葉片慢慢向下運動,直到與地麵平行為止;當溫度降至10℃時,葉片就向斜下方伸出。如果溫度回升,葉片又恢複為原狀。當地的居民根據它的葉片伸展方向,便可知道溫度的高低。
一種路邊常見的草叫馬鞭草,湖北、江蘇、廣西等許多地方的田野、山坡均可見到的。馬鞭草對濕度反應靈敏,如果它露出土外的根發黴並帶白色,則預示有雨。
含羞草,你碰它一下,它的葉子就會合攏起來,又下垂下去。這其中,因為害羞的程度不一樣,預示的天氣也不一樣:如果被觸動的含羞草葉子很快合攏、下垂,之後需要過很長時間才恢複原來的樣子,則說明天氣將豔陽高照、晴空萬裏;反之,葉子受觸後收縮緩慢、下垂遲緩,或者葉子稍一閉後就張開,則預示著風雨即將來臨。
樹中的天氣預報員
在安徽省和縣高關鄉大滕村旁,有一棵榆樹,令人稱奇的是這是一棵能夠預報當年旱澇的“氣象樹”。人們根據這棵樹發芽的早晚和樹葉的疏密,就可以推斷出當年雨水的多少。這棵樹如果在穀雨前發芽,長得芽多葉茂,就預兆當年將是雨水多,水位高,往往有澇災;如果它跟別的樹一樣,按時節發芽,樹葉長得有疏有密,當年就是風調雨順的好年景;要是它推遲發芽,葉子長得又少,就預兆當年雨水少,旱情嚴重。幾十年來的觀察資料證明,它對當年旱澇的預報是相當準確的。
科學家們經過初步調查認為,可能是這棵樹對生態環境特別敏感,才起了這種奇特的作用。
青岡樹為何能預測晴雨呢
在我國廣西忻城縣龍頂村有一棵100多年樹齡的青岡樹,它的葉片顏色隨著天氣變化而變化。晴天時,樹葉呈深綠色;天氣久旱將要下雨前,樹葉變為紅色;雨後天氣轉晴時,樹葉又恢複了原來的深綠色。所以,人們稱它為氣象樹。
那麼,青岡樹為什麼會有如此反應呢?這是由於青岡樹在長期適應生存環境過程中,對氣候變化非常敏感。在幹旱即將下雨前,常有一陣悶熱強光天氣,這時樹葉中葉綠素的合成受到了抑製,而花青素的合成卻加速了,並在葉片中占了優勢,因而葉片由綠變紅。當強光解除後,花青素的合成又受到抑製,而加速了葉綠素的合成,這樣葉綠素又占據了優勢,所以,葉片又恢複了原來的深綠色。
為何植物能禦寒過冬
植物耐寒之謎
當嚴寒到來,許多動物都加厚了它們的“皮袍子”,深居簡出,或者幹脆鑽到溫暖的地下深處去睡覺。不少植物卻依舊精神抖擻地屹然不動,若無其事地伸出它們那綠油油的葉子,好像並沒有感覺到嚴寒的來臨。難道植物麻木不仁,對寒冷完全無動於衷嗎?其實不然,過度的寒冷一樣可以將植物凍死。比如,當植物細胞中的水分一旦結成冰晶後,植物的許多生理活動就會無法進行。要使植物體內的水分結冰,並不太容易。比如嬌嫩的白菜,要在零下15度才會結冰,蘿卜等可以經受零下20度而不結冰,許多常綠樹木,甚至在零下四五十度還依然不會結冰,秘密何在呢?
如果說粗大的樹木可以用寒氣不易侵入來解釋,那麼細小的樹枝和樹葉,嬌嫩的蔬菜何以也不易結冰呢?白菜、蘿卜、香薯等遇上寒冷時,會將貯存的部分澱粉轉化為糖分,植物體內的水中溶有糖後,水就不易結冰,這也確是事實。
但如果我們仔細一算,就知道這並不是植物耐寒的主要理由。要知道,1000克水中溶解180克葡萄糖後,水的結冰溫度才會下降1.86度,即使這些糖溶液濃到像糖漿一樣,也隻能使結冰溫度下降7度至8度。可見這其中一定另有緣故。
原來植物體內的水分有兩種:一種為普通水;一種叫結合水。結合水的分子以十分整齊的隊形排列在植物組織周圍,和植物組織親密地結合在一起,不肯輕易分開,因此,被叫做結合水。冬天,植物體內的普通水減少了,結合水所占的比例就相對增加。由於結合水要在比零度低得多的溫度才結冰,植物當然也就比較耐寒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