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天下午,我去聽一位老教授的課,他講的是《詩經·蒹葭》。午後的陽光從窗戶跑進來爬在他那蒼蒼白發和陶醉的臉上,聽著他溫暖地讀著那些漸行漸遠的詩句時,我突然有一種很靜謐、很幸福的感覺。
夜裏,月色和清風悄悄穿過窗簾,我從高高的書架上找出了那本遺忘多年的《詩經》。線裝的書頁泛著遠古的光芒,是那種隨著光陰流逝,越來越樸實的金色。在幽幽浮動的墨香裏,我再一次看到了“蒹葭蒼蒼”“白露未唏”。我看見遠古時代的一個蘆塘,清晨,纖纖蘆葦被牛乳般流動如煙的霧靄輕柔地包裹著。晨曦中,淺綠的墨綠的葦叢倩影婆娑,亭亭玉立,如衣香鬢飛的女子涉水而來。懷念這一種意境,我不想把這說成是一種詩情,而情願把它歸為一種古典。“古典”一詞本身就很靜態,很內斂,很純粹,有一種淑靜、典雅的感覺,令我們咀嚼、玩味不夠。
我讀到《關雎》,讀到《桃天》,讀到“青青之麥,生於陵坡”,讀到“昔我往矣,楊柳依依;今我來思,雨雪霏霏”,讀到“昔年移柳,依依江南,今看搖落,淒傖江潭。”我想到為什麼,這些很遠古的文字,如今讀來,依然淙淙如訴,讓人可感可悟。真如澹澹的淥水,我們的心田仿佛千萬年來一直是它青青的河床。
想到了《古詩十九首》,這些不知作者姓名和年代,突兀而起複又戛然而止的謎一般的詩歌群落。為什麼就連李白這樣的大詩人也為之佩服得五體投地?怎會洋洋灑灑醉酒般地寫下整卷《古風》?我想,這就是古典的魅力吧。它們以其天衣無縫、水乳交融的藝術境界,言近旨遠、語短情長的藝術魅力震撼、陶冶著無數的後人!
注視著這些古典書籍,撫摸著它們厚實的脊梁,我能感受到它們所蘊涵的時代精髓和撐起的時代魄力。而它們又是那樣寧靜,我不敢想象沒有《詩經》《楚辭》的時代叫什麼先秦;沒有唐詩宋詞的時代算什麼唐宋;沒有小說的明清是什麼樣的明清。這些源自第一張植物纖維構築的紙片的靈感,在千百年漫長的時光中,撫慰著人類的精神與靈魂,牽引著人類穿越長長的時光隧道。一行行時長時短的句子,一頁頁時近時遠的思緒,那麼質樸、厚重,它們牽著我走向文字的源頭。這些久遠的古典文字的確“舊”了,但那字裏行間所充盈的生命精神、深邃的原理、多極的內核卻超越了彼時彼地,在這個世界夜深人靜的時刻漸入我們的心靈、血脈,在我們的血管裏流淌……
我相信那些古典的文字肯定來自於平凡的生活,源於簡潔、沉靜的心靈。古人在最為平凡的采摘、狩獵、耕種之餘,偶有所見所感,自自然然,隨口吟出了“蒹葭蒼蒼…淥水澹澹”這些精純得像墨金一樣的文字。汽車、電腦離它們很遠,人欲物欲離他們很遠,而平凡離他們很近,詩情離他們很近,古典離他們很近。古典與古人本來就是水乳交融的一體。而我們呢?在撫摸那些《詩經》句子的時候,除了對美的巨大感動,內心更有一份莫名的冰涼和疼痛:那自然史上最純真的童年風景、生命與自然最相愛和諧的“蜜月之歲”似乎已經漸行漸遠了!閱讀竟成了永遠的懷念!
懷念古典,這是一份超越時空的契約。我的心靈深處永遠會留下一個寬敞、透亮的空間,讓飄溢著靈性、充盈著生命精神的古典詩情燦然長流。